原标题:天衢新区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食安哨兵”守护舌尖安全
“食安哨兵”李伟浩取餐
“食安哨兵”查看餐饮店公示牌
□文/图本报记者刘春杨
7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聘任仪式引发关注——50名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外卖骑手接过“食安哨兵”聘书,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力量。这场由德州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联合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大平台发起的行动,由外卖骑手充当“移动探头”,平台架起“数据桥梁”,监管部门探索“闭环管理”,三方协同形成合力,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打开了新格局。
从送餐员到监督员 骑手有了双重使命
8月7日上午11点,20岁的外卖骑手李伟浩的手机“滴滴”响个不停,随着午饭时间临近订单多了起来。他来到澳德乐时代广场,凉面、拌饭、奶茶,一一取餐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一个个小区和写字楼。
被聘用为“食安哨兵”后,李伟浩取餐时多了一项新任务——查看外卖商家的店内环境卫生、营业执照等内容。“颁发聘书那天我印象特别深刻,能为监督食品安全出一份力很有使命感。”李伟浩说。
澳德乐二蛋公社餐厅店长孙秋兰表示,每天上班后服务人员会清洁一遍大厅和后厨,“我们会严把食品安全关,欢迎外卖员和就餐顾客监督。”
外卖骑手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日均接触数十家餐饮门店,对证照公示、食材储存、封签使用等细节具有天然监督优势。
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食品药品监管办公室主任董晓剑介绍,全区现有入网餐饮单位720家,外卖送餐员280名,专送日均订单量10000单左右(不含自配送与大连锁品牌),“‘哨兵’们的每一次细心观察、每一条有效线索,都可能排除一次食品安全隐患,守护一群人的饮食安全。”
数字化闭环监管 一键上报即时响应
对新聘用的“食安哨兵”,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常见食品安全问题及辨别方法、监督要点与技巧等,将骑手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监督能力。
做好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哨兵”们首先要掌握“五看五促”要领,即看证照资质促依法合规经营,看信息公示促主体责任落实,看环境卫生促规范管理提升,看措施落实促制止餐饮浪费,看外卖封签促阳光便捷配送。外卖骑手在取餐过程中,如果发现餐饮店存在不合规现象,可以拍照发送到平台,属地市场监管所收到线索会第一时间响应,出动执法人员调查处理,形成问题闭环,确保发现的问题都能及时整改到位。
有了“食安哨兵”的身份,外卖骑手的反馈能够直接触发监管行动。骑手赵磊刚被聘用两天就在取餐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我到一家麻辣烫店取餐,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凌乱地摆放着没有收拾的碗筷,存在卫生隐患。”赵磊悄悄拍摄了店内照片并上传到外卖平台。平台反馈至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立即去店内查看,得知店员因前一天营业到深夜没有收拾店内卫生,第二天开门后忙于外卖订单也没有及时清理。按照要求,餐饮单位当天闭店就应该进行深度清洁,执法人员责令该店进行整改。
这批“食安哨兵”由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大平台推选,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而且从业时间较长相对稳定。美团外卖行政主管郑风敏介绍,平台严格审核入驻商家的资质后进行培训,实现了拍照、上传、定位、分派全流程数字化,并与综合执法部共享投诉记录等数据,助力风险预警。对表现突出的“食安哨兵”,平台会奖励50至200元不等,并纳入“金牌骑士”评选标准,让大家在守护食品安全的路上更有积极性和获得感。
紧盯关键环节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单靠监管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今年4月,德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天衢新区与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共同开展省市场监管局“食安哨兵”工作。通过盯紧源头治理、过程管控、事后管理等关键环节,将形成从后厨到餐桌、从加工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商家到骑手的食安共治新模式。
据三大外卖平台统计,天衢新区“食安哨兵”上岗近一个月来,已累计上报线索17条,其中11条经核实后进行了处理。同时,网络餐饮订单量实现微上涨,食品安全投诉减少,平台好评率增长。
“食品安全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食安哨兵’敢于监督、善于发现,主动宣传食品安全法规和知识,及时反馈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将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生力军。”天衢新区综合执法部副部长王延东表示,执法部门是“哨兵”们的坚实后盾,将提供便捷高效的问题反馈渠道,确保线索有人接、有人管、有回音,以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餐饮消费环境。
记者手记
聘用“食安哨兵”,联合网络餐饮平台进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对于社会监督参与模式的创新,其打破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对立,将劳动者转化为社会治理的一环,让食品安全监管从“被动等待投诉”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
取餐时多停留几秒关注餐饮卫生,对于被聘为“食安哨兵”的外卖骑手来说,是职业身份的新注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而对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而言,主动参与治理,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更有助于优化商业生态。
社会共治不是责任转嫁,而是通过机制设计实现效能倍增,既降低了监管成本,又提升了治理效果,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随着更多社会主体被纳入治理网络,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或将从食品安全领域延伸至更多公共服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