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天力
盛夏的三洄河村,红瓦灰墙的鲁派民居在绿荫掩映下格外醒目。红色文化广场上,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聆听老党员讲述斑驳油印机背后的故事——这台1939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机器,曾印制过无数抗日传单,如今静静陈列在红色洄河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如今,这个红色堡垒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径。
1938年的寒冬,三洄河村迎来命运转折。共产党员李学瑞秘密潜入陵县重建党组织,同年岁末,鲁北平原首个村级党支部在此诞生,王士英(原名魏立训)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带领下,这个仅200余户的村庄迸发出惊人力量,80户人家送出87人参军,青壮年扛枪支前、妇女日夜赶制军鞋军衣,成为该村全民抗战的生动写照。1941年秋,一条蜿蜒730米长的地道在村民汗水中贯通,1.6米高的土洞成为游击战的“地下长城”。
为保持上下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联系,陵县县委在三洄河村设立地下交通站和秘密联络站,县委交通站由共产党员魏立仁值守,负责传递文件穿越封锁线;冀鲁边区二地委联络站由共产党员魏立成负责,单线串联整个鲁北抗日网络。交通员们乔装改扮与敌周旋,经手文件从未出过差错。
当时陵县县委指示三洄河村党支部办起秘密印刷所,担负起抗日宣传品的印刷任务。这台缴获的油印机昼夜不停运转,持续印制抗日课本、前线捷报和革命传单,成为凝聚抗日力量的重要精神武器。
历史的荣光从未被岁月尘封。2021年,三洄河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步入如今的村庄,已建成的红色洄河纪念馆、柳编艺术馆、中医馆、红色文化广场等设施错落分布。最生动的变化在田间,三洄河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内,西瓜、辣椒等作物长势正旺。村集体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1000亩土地,其中超半数完成流转承包,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去年一个大棚纯收入五六万元。”种植户魏有海在温室大棚采摘园捧起新摘的甜瓜介绍。
“我们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乡土特色,把三洄河村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突出、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精品示范村。”陵城区滋镇党委副书记栾海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