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韩哲张小璐
分拣、打包、装箱……7月29日,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的宏光绿色食品共富工坊里,村民贾俊红和工友们正麻利地处理着五谷豆浆原料礼盒。这些产品将准时发往江苏及山东各地。
“家门口上班,一天8小时,多劳多得,订单多时能挣50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贾俊红说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在宏光共富工坊,像贾俊红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90余名,另有80余人参与灵活用工。
总经理耿明明介绍,工坊前身是单纯的食品代工厂。2024年3月转型升级为共富工坊后,不仅规模从10亩扩大至52亩,更成为吸纳周边劳动力的重要平台。“员工都是附近村的,骑电动车10分钟就到。”耿明明介绍,工坊部分环节技术门槛不高,还吸纳了一些老年劳动力参与打包、码垛等基础工作。
近年来,天衢新区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平台,旨在实现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局面。抬头寺镇积极行动,通过打破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信息差”,已建成11家共富工坊,累计提供700余个固定岗位和300余个劳务岗位,形成了“企业送单、工坊派单、农户接单”的致富路径。
沿着东风东路向东,新区办的“红‘新’领航豆香粉韵”共富工坊里热气蒸腾。磨浆、摊制、晾晒……一张张晶莹剔透的绿豆粉皮在村民手中诞生。这里整合了原中魏村14家粉皮小作坊,建起了20亩的标准化园区。
“以前单打独斗,工艺不统一,质量产量都不稳,发展受限。”中魏村党支部书记魏仁喜道出了转型的必要。组建共富工坊后,实行“产销一体”模式,从原料采购到市场销售一条龙运作。“成本降了,质量稳了,市场也打开了。”魏仁喜介绍,产品包装从裸装升级为礼盒、真空袋装,品种也拓展到六大系列,日销量达300余公斤,能耗还降低了10%。
天衢新区聚焦农民增收核心,将共富工坊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建设园区、做强龙头、延伸链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如今,“建一家工坊、富一村百姓、兴一方产业”的多赢效应日益显现。全区已建成19家共富工坊,覆盖纺织服装、节庆饰品、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带动就业1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