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错峰施工保进度

避高温错时上工,建筑工人清晨高空作业

锻压厂每天准时给工人发放绿豆汤

□本报记者李晓楠本报通讯员夏爽唐志群

7月19日清晨6点,清河瑞景项目工地的塔吊已经开始转动,38岁的张希忠带着工具走进施工现场。他脚下的劳保鞋有1厘米厚的隔热层,但刚踏上工地的钢板,还是能感觉到一股热浪从脚底往上蹿。“昨天下午这钢板能煎鸡蛋,现在摸着倒还行。”他跟旁边的工友打趣道。

这个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项目,目前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张希忠所在的钢筋班组负责3、4号楼的钢筋绑扎,每天要处理近3吨钢筋。“夏天钢筋最烫手,早上这时候温度正好干活。”他拿起一根直径20毫米的螺纹钢固定在模板上。

项目部技术员王枫文拿着喇叭在各个楼栋间巡查:“各组注意,今天最高温38℃,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停工,大家抓紧早上的时间。”伴随着喊声落下,张希忠的微信里也收到了通知,作为班组长,他立即将通知转发至班组群内。“从入夏以来,我们就实行了错时施工,只要是高温预警的天气,我们就从中午12点下班提前至10点或者11点,下午上班时间也根据气温随时调整。”张希忠解释道。

不一会儿,工地的移动喷淋系统开始工作,细密的水雾笼罩着整个施工区域,空气里满是湿润气息。张希忠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感慨:“以前哪有这待遇,光靠自己带水根本不够,两壶水撑一天。”他指的是项目今年新增的防暑措施:除了移动喷淋,每栋楼下都装了工业风扇,茶水亭24小时供应防暑饮品,医务室医生每天两次到现场巡诊。

上午7点,太阳升高了些,张希忠开始绑扎梁筋。他跪在钢筋架上,双手不停地穿梭在纵横交错的钢筋之间,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在模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9点30分,温度逐渐升高,张希忠开始处理最费力的工作——吊装钢筋。他站在操作平台上,指挥着塔吊将一捆重约2吨的钢筋吊到指定位置。阳光直射在他身上,皮肤被晒得发红,他却浑然不觉,眼睛紧盯着晃动的钢筋捆。

趁着塔吊运输的间隙,他从口袋里摸出盐汽水喝了一口,这是班组给准备的防暑饮品。随后拿出两升容量的空水壶,走向茶水亭。不远处的茶水亭里,保温桶冒着白气,那是项目部刚送来的绿豆汤。

上午11点整,停工哨声准时响起。张希忠放下扳手和钢丝,走向生活区。路上,工人陆续从施工区域走出,大家的衣服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但脸上没多少疲惫——毕竟,接下来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