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避暑有驿站

□本报记者李晓楠本报通讯员张伟靖唐志群

建筑工人在茶水亭接绿豆汤

7月25日凌晨4点,禹王街的路灯透着昏黄,69岁的杨付道已踩着三轮车出现在路口。车斗里装着扫帚、铁锨和两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他从车座下摸出半瓶温水抿了一口。“天越热越得早出来,不然太阳一晒,垃圾味太熏人。”杨付道笑着说。

此时的禹王路静得能听见虫鸣,偶尔有夜班出租车呼啸而过,车灯照亮杨付道汗津津的脸颊。他负责的区域是从德州职业科技学院南门向东两公里两侧的道路,仅人行道两侧的商铺就有40余家。“夏天最难清的是夜市摊留下的油污,得用碱水一遍遍刷。”不到1小时,他已经装满了第一袋垃圾,三轮车把手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26℃,但他橙色工装的后背已洇出深色汗渍。

清晨6点,早餐店的炊烟在街角升起,杨付道把三轮车停在路边,从车斗里拿出搪瓷饭盒——老伴准备的小米粥和咸菜,他就着街边的石墩子快速扒拉着。“以前想找个阴凉地歇脚都难,只能蹲在公交站牌后。”他指着不远处的公交站台说,“现在不用喽,前面就有工会驿站。”

上午8点30分,阳光逐渐变得灼热,杨付道推着满载垃圾的三轮车来到禹王街中段的工会驿站。这个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几张椅子,墙角放着饮水机,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24℃。已经有3位环卫工人坐在里面休息,61岁的杨绪珍正用驿站提供的微波炉加热早餐。

“老杨,今早煮的绿豆汤特别甜,你快盛一碗。”说话的是驿站管理员刘俊霞,也是禹泺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区域负责人,此刻她正忙着往冰箱里补充矿泉水。她指着墙角的医药箱说:“里面的藿香正气水、风油精都是工会定期补给的。”

歇脚的间隙,几个老人聊起了工作的变化。“以前夏天避暑只能找树荫或者去站牌下,现在好了,多走几步路,直接来驿站歇着,有空调有热水,工会工作人员还时不时来给送西瓜。”杨付道感慨道。“可不是嘛,中午吃饭直接在驿站吃,还能睡一觉。”杨绪珍附和道。

近年来,禹城市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打造的暖心驿站成了户外工作者的“户外小家”。驿站里桌椅、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休息椅、充电宝、免费WiFi、雨伞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24小时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热饭就餐、歇脚取暖、临时休息等基础服务,满足户外劳动者的日常需求,让更多的劳动者走进驿站,让驿站真正成为城市“暖心港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