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市创新机制、塑造品牌,深入开展理论宣讲——
党的好声音浸润百姓心
“红马扎”宣讲故事会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许聪聪 李正阳
基层理论宣讲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讲什么”“怎么讲”是做好宣讲工作的关键,更事关宣讲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关键问题,深化构建“乐享听”大宣讲格局,通过创新机制、塑造品牌,使宣讲阵地“活起来”、宣讲队伍“强起来”、宣讲内容“实起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枣乡大地落地生根,浸润百姓心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思想动能。
“一镇一品牌”
阵地建进群众生活圈
“在梨成熟前,梨树也需要及时补充营养……”7月26日,大孙生态采摘园内,一堂别开生面的宣讲课上,种植户张连周为周边果农讲授梨树管护知识。
大孙生态采摘园是大孙乡结合实际开辟的理论宣讲新阵地。阵地根据时令节气开展宣讲活动,既有农户需要的种植知识宣讲,也有游客需求的农业科普宣传,还有群众实用的防溺水、法治常识等理论内容。
“群众在哪里,宣讲的阵地就建到哪里,宣讲的声音就延伸到哪里”是乐陵市建设理论宣讲阵地的原则,各乡镇(街道)整合升级已有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公共文化场所等阵地,搭建起独具特色的宣讲阵地,实现“一镇一品牌”。
市中街道新城社区的“里仁・新城青年说”,依托社区书院设立,有青年学习吧、青年议事厅等功能室,社区青年党员干部、志愿者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政策宣讲等活动,成为青年们学习理论、交流思想的“团聚地”。铁营镇兴隆社区以美德大讲堂为阵地,每周开展邻里文化宣讲,倡导美德健康生活。
“过去,理论宣讲下基层常碰到群众不愿听、听不进去,问题就出在‘距离感’上。”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坤说,“理论宣讲要生根,阵地必须建进群众的生活圈。”
杨安镇调味品博物馆内的“乐享听·诚信味宣”会客厅,是分享诚信理念、宣讲诚信文化的主要阵地,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定期在这里举办宣讲一刻钟、行业沙龙等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诚信经营相结合,为乐陵调味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郭家街道的科技小院化身“宣讲小院”,将农技知识宣讲送到田间地头。花园镇则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把宣讲阵地建在党员干部身边。
乐陵市还充分利用街边乘凉亭、小区广场、口袋公园、农家院等作为宣讲“微阵地”“蹲点式阵地”,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论宣讲服务网,着力打通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丁坞镇中兴村党委委员、妇联主席徐国英家的院子,就成了村民们喜欢聚集的“流动式宣讲站”。不管是农忙时还是农闲时,都有村民喜欢在茶余饭后过来站一站、坐一坐,说说家长里短、议议村里的大事小情。“国英了解国家政策、发展形势,爱琢磨新事儿,来这里听她讲一讲,既能长见识,还能放松心情。”村民张建厂感慨道。
不仅如此,依托乐陵融媒APP“乐享听”专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乐陵市还建立起多元化广覆盖的线上宣讲矩阵,让宣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做到了理论宣讲有地方讲、有群众听。
人人都能当“主角”
组建多元宣讲队伍
“战争年代,通信就是生命线!交通员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出一条摧不垮、打不断的烽火邮路。”7月27日,在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战邮局旧址,黄夹镇南街村村民尚书强声情并茂地为村里的孩子们讲着红色故事。
尚书强从小就爱听爷爷讲抗战故事,这让他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长大后还养成了爱看新闻、了解时事政策的习惯。在镇上建设理论宣讲队时,他主动加入,经常围绕党史村史、最新方针政策等内容进行义务理论宣讲,吸引了大批村民。
一直以来,理论宣讲的难点就在于“深入浅出”,把理论讲得透彻通俗,让百姓听得明白。选谁来讲,是关键所在。
在乐陵人看来,理论宣讲既要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深厚,讲清“大道理”,更要用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说好“小故事”。
为此,乐陵市组建了覆盖面广、层次丰富的“1+8+ 17+N”宣讲队伍体系。以“乐享听”宣讲团为核心,8支宣讲队伍为主体,17支特色宣讲队伍为骨干,N支各部门单位宣讲队伍为主力的宣讲体系,宣讲队伍里包括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模范、志愿者等。每支宣讲队伍秉持理论宣讲乡土化,用通俗的语言和专业的知识,将不同的理论知识讲给群众。让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人都能成为理论宣讲的主角,确保宣讲“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以青年为主体,形成了400余人的“4+100”蹲点式宣讲队伍矩阵,即4支科技小院主力队和100支青年小分队。他们活跃在基层各个角落,结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系列比赛等,通过“以赛促讲、以讲促练”,提升理论宣讲水平,成为“蹲”的主角、“讲”的主力。
聚焦基层群众,组建了12支百姓名嘴宣讲队伍。这些百姓名嘴采用“板凳会”“小马扎”等接地气的方式,以“拉家常”“唠嗑”等形式,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让理论宣讲更具亲和力。
依托城投电商直播基地打造的新时代理论宣讲孵化基地,通过“实体+云端”双阵地融合,设有创意孵化室、理论宣讲室、云理直播间等多个功能室,广纳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宣讲骨干,构建了多层次、复合型的宣讲人才矩阵。
宣讲跟着群众“跑”
增强互动体验
“彩礼要到大几万,表面风光里藏隐患。”在市中街道安居社区的幸福市集上,枣乡艺术团自编自演的快板赢得阵阵喝彩。“以前听不明白,现在这大白话一听就记住了!”居民赵雪笑着拿出手机拍下演出视频。
怎样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由农民组成的宣讲队,创作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艺术作品进行演出,正是乐陵市创新宣讲形式,让群众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举措之一。
乐陵市创新“蹲点式”“沉浸式”宣讲,打造了一批如“红马扎面对面”等特色宣讲活动。朱集镇的“枣乡新语”是青年特色宣讲品牌,镇区党员干部、优秀青年人才等依托当地“双红”文化资源,将理论宣讲融入山东快板、非遗展演等形式,创作了《做个文明人》等一批理论文艺作品;“红马扎课堂”,则以“红马扎”为流动宣讲载体,邀请退休老党员干部等组成宣讲团,深入枣林田间,通过“故事会+快板”的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74岁的芦万堂就是其中一员,他一边打着太极,一边和老伙计们分享学到的新知识;退休教师李近兰也常操着方言在老枣树下讲党史故事,深受村民欢迎。
“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长可享3年社保补贴!”“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30万元!”7月11日,市人社、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将政策宣讲搬进夜市,由业务骨干和资深创业导师组成的服务团队,现场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精准导航,“我们为创业者‘陪跑’,政策宣讲贯穿企业成长全周期,实现了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乐陵市人社局创业扶持股兼就业失业监测股股长田鹏说。
此外,乐陵市还将宣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利用送戏下乡、乡村“春晚”等活动,通过相声、脱口秀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了解党的政策。市中街道南鑫社区利用幸福市集推出移风易俗盲盒宣讲,居民随机抽取盲盒中的问题并回答,在游戏中深入理解移风易俗理念,反响良好。
各乡镇(街道)还推行“点单式”宣讲,根据基层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每周向群众发放“宣讲菜单”,接受“群众点单”。麦收前,郭家街道的群众“点单”,邀请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讲解玉米播种知识,还通过线上“小院农事会”视频进行学习。“理论学习课堂和宣讲员就在身边,我们随时都能了解政策、学习知识,这种形式很好。”村民张玉红说。
“实践证明,只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宣讲,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去,才能真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的思想动力。”郝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