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科技养蝉 亩收万元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石艳 张俊秀

炎炎夏日,夜幕降临,铁营镇航宇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张顶村的柳林深处光影摇曳,合作社负责人张洪刚带领工人,持手电筒穿梭林间,捉着破土而出的金蝉。

这片300多亩的柳林,在张洪刚的精心经营下,正成为激活林下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农场”。

据了解,铁营镇林地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面临苗木种植周期长、亩均效益低、土地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金蝉作为高蛋白昆虫,市场需求旺盛,收购价格稳定在每只1元左右,且其幼虫依赖树木根系生长,与苗木种植形成天然共生关系。”张洪刚说,他有多年的苗木种植经验,2018年,苗木市场低迷,合作社敏锐抢抓市场机遇,决定利用苗木资源养殖金蝉。

“养金蝉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要精心管理,我们也是一直在摸索。”张洪刚坦言,林下养殖金蝉,关键在于科学管理,树的选择、种植密度、林间湿度的控制、土壤环境的维护,都直接影响金蝉的产量和品质。

传统金蝉养殖依赖自然孵化,成活率仅30%—50%,生长周期长达3至4年,规模化发展受限。对此,航宇合作社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针对苗木定植与蝉卵孵化周期不匹配问题,研发同步植入工艺,在栽种树苗时,树根周围30至50厘米土层同步埋植优质蝉卵枝条,通过智能温控、湿度调节,将蝉蛹成活率从50%提升至88%,苗木生长周期缩短20%,实现当年种树、当年产蝉。与此同时,特邀河南农科院昆虫学专家驻点指导,引进第四代金蝉养殖技术,改造孵化、投放、采收全流程,使金蝉亩产从5000只跃升至1万只,单只重量增加15%。

张洪刚说,合作社尝试在300亩林地试点“金蝉+苗木”立体种养——地上培育黄青半垂柳树苗,地下套养金蝉。“黄青半垂柳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汁液充足,可以为金蝉提供很好的营养。”张洪刚说,他专门到河南学习,不断优化养殖金蝉树种,最终确定了黄青半垂柳作为养殖苗木。

目前,“金蝉+苗木”立体种养项目区亩均综合产值达3.8万元,较单一苗木种植增收5倍。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技术加盟”三轮驱动,合作社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养蝉,年均增收2.3万元。同时,金蝉以树木根系汁液为食,其蜕壳与排泄物富含氮磷钾,自然还田后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苗木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0%,项目区黄青半垂柳成活率从85%提升至95%,形成“树蝉共生”的生态闭环。

针对分散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市场风险高,航宇合作社推行“三统一分”管理模式。统一供种保品质。建立50亩种源基地,与河北、河南金蝉主产区合作,筛选抗逆性强的黑蚱蝉品种,年供应优质蝉卵枝条20万枝,经检疫检测后直供社员,从源头把控种苗质量。统一技术降风险。组建“高校专家+本土技术员”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直播和田间课堂开展培训,年均组织技术指导120余次。统一购销稳市场。与山东鲁味斋、江苏绿源食品等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按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统一回收金蝉,通过冷链物流直供终端,解决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分户管理激活力。将基地划分为20个养殖单元,由社员分户承包,明确产量保底、超产奖励机制,超产部分按10%分红。

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合作社还构建“庭院+林地”立体化利用模式,全镇30余户参与庭院孵化,户均年增收5000元,在京沪高速、德大高速沿线2000亩绿化林带,利用树木遮阴优势,林下套养金蝉,每亩仅需800元蝉卵成本,年可增收2.4万元。

铁营镇“金蝉+苗木”模式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乐陵市将该模式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出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目前,全市已培育15家林下经济合作社,带动500余农户参与,开发有金蝉蛋白肽、蝉蜕中药饮片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建设林下经济研学基地,推出采金蝉、认养苗木体验游,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