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禹城市实验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行走的科学课堂”有趣更有料
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备战极限冰壶科技挑战赛
德州新闻网讯(见习记者李海玲通讯员孙敏)“三、二、一,发射!”禹城市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五年级学生丁家森踩动气泵,自制的“饮料瓶火箭”裹挟着风声冲向高空,围观的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呼。这个用废旧饮料瓶承载的“飞天梦”,正是该校科学教育蓬勃活力的生动注脚。近日,禹城市实验小学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其秘诀在于创新打造的“行走的科学课堂”模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爱上科学。
面对县域小学普遍存在的科学实践深度不够、学科融合困难等共性难题,实验小学主动探索破局之道。学校除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设施升级,确保学生课堂实验参与率100%外,还创新设计“科学课+特色校本课程+动手实践”的大科学课程体系,让全校2000多名学生全年能深度参与科学实践。更巧妙的是,老师们将数学、信息科技、劳动等学科知识融入科学教学,开发出20个跨学科项目,把70%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动手探索,让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变成可触摸的实践体验。
在众多跨学科项目中,最让孩子们着迷的,当属无人机足球项目。7月14日,课堂上,当六年级的田宇星辰操控无人机绕障射门时,无人机突然撞柱失败,他皱着眉疑惑地问:“老师,明明瞄准了,怎么还是偏了?”数学老师邱明柱立刻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团队精确测算角度、速度和高度,通过建立简单的平面坐标系精确标定障碍物位置。紧接着,信息科技老师指导学生将计算出的最佳飞行路径参数编程输入飞控系统并进行动态校准。当无人机画出完美弧线稳定绕障、精准破门时,田宇星辰恍然大悟:“原来量角度、算速度、定位置是这么用的啊!”枯燥的书本知识,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在实验小学,四壁围合的教室早已被打破。课前,家变成了实验室,孩子们用瓶罐、果蔬完成了上千项“家庭小研究”;课后,学校精心打造的“15分钟科学圈”大显身手:在徒骇河博物馆探索湿地生态的奥秘,到禹王集团实验室观察大豆生长的轨迹。这种“拆墙”式教学,让该校年均校外研学超2000人次,家庭实验参与率达76%。
老师们也在“行走的课堂”中同步成长。该校构建起“主题教研+跨学科培训+微课题攻关”的成长机制,以教师张丽为例,针对实验课效率问题,她创新推出“实验任务通关卡”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像玩游戏闯关一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核心知识。这一成果让全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优秀率从52%跃升至近90%,由学校科学教研团队主编的《家庭实验指导手册》更是被省内外多所学校借鉴。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学校看得见、评得准。实验小学构建起独特的“双螺旋”评价体系:既展示实验过程,也认可竞赛成果。四年级学生程则睿的成长档案就是生动例证:从最初制作叶脉书签练手,到在社团设计自动浇花装置,再到最终发明的“小区废水过滤装置”斩获省创新大赛三等奖,清晰呈现了学校“基础实验—社团项目—学科竞赛—成果孵化”的阶梯式培养路径。
如今,学校科技小制作合格率从62%提升至94%,培养出7位省级科技辅导员,斩获6项省级荣誉。“行走的科学课堂”模式已在省内外多所学校推广,带动实验课开课率平均提升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