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庄融合激活发展活力——乐陵兴隆新村的“兴隆之路”

李艳艳在“慧心手创”共富工坊编织手工产品

周边村民现场观看歌手比赛

唱响乐陵·畅享铁营“齐鲁制药杯”全市青年歌手大赛决赛现场

兴隆花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

兴隆新村鸟瞰图

德州新闻网讯 文/图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徐含笑

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绿树成荫的步道上,老人推着婴儿车悠闲散步;崭新的电梯楼房鳞次栉比,楼下直饮水站、电动车棚、超市、幼儿园一应俱全;共富工坊里,钩针在妇女们灵巧的手中翻飞,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渐渐成形;暖心食堂内,老人们享用着免费午餐;傍晚时分,隔街相望的700米“晚风酒吧步行街”华灯初上,烧烤的香气与欢快的音乐交织升腾,点燃了小镇跃动的夜经济……

从7个自然村,到容纳3500余人的现代化融合新村,铁营镇兴隆新村以“服务即治理”为核心理念,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民生“千条线”,织就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和美新画卷。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7月3日,走进与铁营镇政府一路之隔的兴隆花园社区,绿树掩映,道路整洁。很难想象,这个现代化社区是由7个自然村融合而成。2019年起,村民们陆续告别旧居,搬进了配有电梯、水电暖网齐全的新楼房。

“融合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营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梁丹丹指着眼前的花园式小区介绍道,“这里不仅住得干净卫生,生活更是便捷无比。”

社区内,超市、理发店、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室等便民设施应有尽有;中小学紧邻社区,孩子上学“出门即达”。“不少镇上干部都选择在这里租房住,这就是对新村环境最实在的认可。”梁丹丹笑着说,新村安装了196个摄像头,对小区内各楼道实行24小时监管,具备实时传呼功能,这样既保证安全,也防止偷盗等现象的发生。

硬件升级的“大手笔”远不止于此。近年来,铁营镇总投资约60亿元,建设53个项目:兴隆花园二期拔地而起,人民法庭、技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继落成;新修道路12.5公里,织就“七纵六横”路网,S239省道焕然一新;体育公园、兴隆大街立面改造、文化馆等项目持续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搬迁上楼后,土地集中流转给新村合作社统一种植,闲置资金则投入“飞地”产业园获取稳定分红。物业经济模式更是活力迸发——沿街商铺、集市出租,特别是精心打造的“晚风酒吧步行街”,成为激活邻边经济的“金钥匙”。

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点亮街道,烧烤的烟火气混合着啤酒的麦芽香,歌声、笑语汇聚成小镇跃动的脉搏。

“不少在乐陵影视城拍戏的剧组人员、在本地务工的阳信‘好邻居’,至少2000多人在此安家置业、消费娱乐,带火了整片区域。”梁丹丹指着熙攘的人群说道。

酒吧街连通省道,商铺改造提升、啤酒节“消夏之夜”活动、商贸综合体等项目,共同织就了便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饿了么、滴滴、青桔等新业态的入驻,让新村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

“合并后生活大变样!医院、学校、公园都在家门口,晚上跳跳广场舞,日子方便又带劲!”71岁的姜梅荣老人笑容满面。

服务暖人心聚合力

6月9日的一场大雨,让兴隆新村16号楼14层住户李保华惊出一身冷汗——连廊进水,雨水有倒灌趋势,一旦进入电梯,后果不堪设想。李保华拍了照片,将情况发到新村微信群,新村物业保安队长宋观明看到后立即喊着保洁员孙化兰,赶到14层,与李保华一道将积水清理干净。物业的及时出手,让李保华一家倍感温暖,他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点赞。

“这些事对咱来说是小事,但在群众眼中就是急事,积攒多了不解决就是大事。”宋观明对基层治理颇有心得,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村里的党员干部、物业人员、热心村民都会主动伸出援手。然而,新村融合之初并非如此顺畅。

新村建起来了,楼房立起来了,但要让7个自然村、千余户村民真正“心往一处想”,绝非易事。起初,搬上楼的村民们互相不熟悉,参与活动不积极,更棘手的是,各家各户的生活习惯差异,让管理处处掣肘。

面对这道融合难题,兴隆新村党委没有急于立规矩、强管理,而是锚定了一个朴素的信念:“服务即治理”。先俯下身,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件解决好,人心自然就拢了,融合的基石也就稳了。

新村党委打破旧有村界,按楼栋划分了7个党支部,选出了群众信服的“领头雁”。17位党员楼道长,成了穿行在楼宇间的“红纽带”。但光有“正规军”还不够,新村更孵化出两支充满乡土智慧的“奇兵”——“红马甲”服务队,党员带头,能人们响应。矛盾调解、技能培训、广场舞教学……居民有啥需求,这支队伍就活跃在哪。他们像社区里的“百事通”和“热心肠”。

每个楼栋,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村民任“总裁”。红白喜事怎么办?邻里拌嘴怎么劝?这些过去扯不清的“家务事”,在“总裁”们的主持下,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也在“给个面子”的温情中悄然化解。“总裁”们成了社区自治的“金牌调解员”和“文明守护者”。

去年春天一场罕见大雪,见证了这支治理力量的温度。4号楼楼道长、老党员张绍春第一个扛起铁锹冲进风雪。“社区的事就是咱自家的事,党员不上谁上?”他的身影像火种,瞬间点燃了全社区的热情。物业人员来了,住户们来了,连租户也纷纷加入扫雪大军。冰雪覆盖的道路上,铁锹翻飞的铿锵声、互相鼓劲的吆喝声,汇成了一曲同心同德的暖流。那一刻,陌生的邻居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新村从2019年合并时就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开展各类活动,为村民服务。启德社工、新领航等机构和新村进行深度合作,每年开展各类活动40余场次。特别是每到寒暑假,美德学堂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小区居民宋园园曾多次参加过美德学堂,她今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大三,今年暑假,她又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回到美德学堂,为小区的学生们传授中医药知识,讲述着她的求学故事。目前,美德课堂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已接近30人。

深耕民生福祉 擦亮幸福底色

漫步社区,文明新风处处可感。南门口的展示栏记录着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百姓故事汇、全民健身等活动的精彩点滴;健康教育基地里,居民们边用体质监测仪边学习膳食知识;乡村记忆馆中,老农具和黑白电视机诉说着乡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已成为居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同准则。

为了真正聚拢人气,新村党委把最好的空间让给居民,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主动“上楼”,三四层用于办公,宽敞明亮的一二层,则完全“还”给了老百姓。这里成了社区的“公共大客厅”:冬日,这里是暖意融融的避风港;夏日,这里是清凉舒适的纳凉地。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下棋、唠家常;孩子们在角落安静地看书;居民议事会也常常在这里召开,大家围坐一圈,商量着社区的大小事。

服务不能“大水漫灌”,贵在“精准滴灌”。新村党委深知此理。他们沉下去,逐户摸排,将居民的“需求清单”变成服务的“任务清单”,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摸排中发现,80多位留守妇女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却苦于要顾家、接孩子。59岁的村党委委员、妇女主任李艳艳站了出来,在“慧心手创”电商小院办起共富工坊。她年轻时的手艺没丢,带着姐妹们从钩一朵小花开始,在共富工坊里飞针走线。香囊、花束、编织包……一件件精美的“慧心手创”产品诞生了。

“姐妹们,看咱这款向日葵,10元一枝,祝您的孩子一举夺魁。”李艳艳还玩起了快手直播。

如今,妇女们利用碎片时间钩织物件,月增收高的可达2000元。

李艳艳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从二手摩托换到两辆新车,平时一家人经常自驾游。

电商小院依托兴隆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探索“网络直播+手工编织”的发展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推介销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开辟了一条“指尖致富”的新路径。

走访中,村干部们发现,不少独居、留守老人吃饭常常“糊弄”,便开设了“幸福食堂”。饭菜特意做得软烂,每顿必有暖心汤粥,64位80岁以上老人从此告别了冷饭冷灶。热乎的饭菜,暖了胃,更暖了心。

“老人吃饭免费、拿药免费,孩子有人管,妇女有活干,年底有分红,住在这儿,自豪!”村民杨忠峰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兴隆新村幸福融合的最美底色。当服务成为常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便是这方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也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注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