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连续22年举办“村晚” 尽显乡村style

原标题:

晏城街道朱君村连续22年举办“村晚”——

“民星”当主角 尽显乡村style

“村晚”演出现场(资料图)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孟志远 通讯员刘键

6月29日晚,齐河县晏城街道朱君村中心街上灯火通明,舞蹈、小品、歌曲、三句半轮番上演,这是朱君村村民第22年自编、自导、自演“村晚”。从2003年开始,该村在春节和“七一”期间举办“村晚”,成为方圆几十里乡亲们最期待的文艺盛宴。

自发搭建“草根”舞台

距离“七一”还有半个月,朱君村就热闹起来,村妇联主席张桂荣作为节目选拔和排练指导“总导演”,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很多村民想登台表演,周边村和县城的艺术团也报名了。我们得严格控制好各类型节目的数量和质量。”张桂荣笑着说,这与22年前的首届“村晚”相比,可以算得上是“幸福的烦恼”了。

2003年9月,张桂荣和村委委员朱振兵等几个身怀才艺的村干部自发组建了朱君村艺术团,空闲时间凑到一起构思、表演节目。

临近春节,他们萌生了办“村晚”的念头。说干就干,除夕当天,他们买来瓜子、花生,在辅街用木板搭起了舞台,把家里的音响、话筒搬出来,办起了简易的“村晚”。没想到,竟引来全村人围观,周边村的村民听说后也赶过来观看。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

艺术团的成员们商议,“七一”再办一场。就这样,每年的春节和“七一”期间,“村晚”成了朱君村的固定节目。

“村晚”成乡村名片

“村晚”的规模不算大,为什么后劲儿却这么足?朱君村党支部书记朱振利说:“在这个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

村民朱振芳性格内向,不敢和别人多交流。在村干部的劝导下,登台演唱了一首歌曲,看到大家对他的鼓励,重拾信心。自此,每逢有表演机会,都主动报名参加。

2004年以来,朱君村党支部在晏城街道的支持下,接过了举办“村晚”的接力棒。舞台从辅街搬到更大的中心街,服装、道具、音响、灯光也更专业。晏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老师还进村指导村民踩高跷、跳广场舞。

村民的热情愈发高涨。每年大家都出资出力,就连在外打工的村民,也会赶在“村晚”演出前两三天回来彩排。朱君村的“村晚”,逐渐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名片。

多元融合焕发新活力

接地气的“村晚”如何变成村民每年必盼的“家常菜”?朱君村的答案是——把文化种进土壤里。

再好的节目,一遍遍重复演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要想保持吸引力,还需要吸纳新鲜血液。

朱振兵的儿子朱鹏程大学学习的是播音主持专业,现在成为“村晚”主持人,诙谐风趣的风格深受大家喜爱;村民赵金奇将生活中的趣事记录下来,以脱口秀的形式搬上舞台,吸引了很多人模仿、学习;张桂荣以大学生回村建设新农村为主线,自编自导了《村官回家》的戏曲小品……这些题材新颖、形式丰富的新作品,为“村晚”增添了新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晚”搭台唱戏,搭的是村里的舞台,唱的是村民自己的戏。在齐河,像朱君村一样,还有许许多多的村庄建设属于自己的乡村文化,不断汇聚成齐河美丽乡村发展的“村光”大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