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筑基 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德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9月1日,天衢新区长河小学学生在开学第一课上“放飞”新学期愿望。李燕燕摄
□本报记者陈锟 刘春杨 本报通讯员贾荣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扩优提质作为主攻方向,聚焦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改革等关键环节,推动全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全面升级。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幅“学有优教、育见未来”的画卷正在德州大地徐徐展开。
优化资源配置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
今年9月,天衢新区舜和慢城小区居民赵倩的孩子在“家门口”上了小学。“去年建成的康博小学润德校区,从家步行去只需要5分钟。”赵倩说。学校设置了36个班、1620个学位,惠及周边10个小区,优质师资和现代化设施让家长安心。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要是建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盘活做优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开办优质学校分部、老校区改扩建等方式,积极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在陵城区第一中学改扩建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正在加紧施工。该校原设计办学能力为108个教学班,随着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际班级已达120个,在校生超6000人。“新建的1栋教学楼和1栋宿舍楼预计明年9月前投用,可增加学位2000个。”陵城区教体局建设办主任张祖鹏说。
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2所,新增学位11万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59.96%、95%,中小学55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市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向纵深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教育联盟,打造发展共同体,以县域内名校、优质资源校为核心,将新建校、薄弱校、乡村学校逐步纳入集团化管理。在高中阶段,搭建十二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体系,打破学段壁垒,推进小学、初中、高中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义务教育集团(联盟)188个,涵盖77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已建立起13个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的纵向贯通教育集团,十二年一贯制纵向集团化办学架构初步形成。
深化教学改革 激活内涵发展之力
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市聚焦课程改革和教师培养,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出强劲动力。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的《小马过河》教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遇事要开动脑筋、勇于尝试”,课堂呈现效果良好。设计教师郑琳慧在集中教研时把教案分享给了联盟学校的老师们。
集中教研、跨校交流,是教育优质资源共同体联盟的一大特色。德州坚持教研为先导,聚焦课程改革,以教育联盟“大教研”的模式,真正打破了校际界限。目前,我市学校数量最多的德城区已有七彩、蒲公英等7个教育联盟,形成了课堂改革的强大合力,各校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夏津县第二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朱丽明是山东滕州人,入职已有8年。她坦言,学校重视年轻教师培养,拓宽了晋升渠道,在这里工作让她有信心、有希望。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市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青年教师培养,实施“走教制度”让城乡共享优质教师资源,100个全国名师引航工作室释放了教育活力,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市已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等一批“国字号”名师,培养出省特级教师、齐鲁教育名家等省级教育人才580余人次。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区域整体推进小学低段非纸笔绿色评价实践工作,建立具有德州特色的非纸笔绿色测评模式,目前小学低段学校已实现全覆盖。从形式化测评到内涵式测评,德州把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注重综合评价,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立起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思政课改革创新市级实施方案,组织中小学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启动开展思政课教师大培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爱家乡德州”主题思政课品牌,在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中,全市837所中小学的84万余名学生“同上一堂课”,厚植家国情怀。
做强职业教育 锻造服务发展之能
以贯通培养打破成长“天花板”,以产教融合锻造实战能力,以提质增效拓宽成才路径,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迈出了坚实步伐,获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
在宁津县职业中专直属办学点——宁津电梯学校实训车间内,李阳正跟着老师调试电梯控制系统。这个初中毕业后选择五年制高职电梯制造与维修专业的少年,再过4年就能拿到专科毕业证。“五年一贯制,省的不只是时间。”齐河县职业中专“远大数控订单班”学生王浩算过一笔账:前三年免学费,后两年按高职标准收费,比以前的“3年中专+3年大专”模式少交一年学费,还能提前就业。
这种“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正成为职业教育突破的新路径。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与枣庄学院的“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让中职生也能圆本科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2”分段培养,每年输送500余名学生进入本科院校。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技能人才的高度。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兰剑学徒班学生孟祥亮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物流管理理论,中间一年在企业跟岗,最后半年独立负责智能仓储项目。“毕业就能当项目经理,月薪6000多元,全靠这‘学练干’一体化的培养。”
支撑技能提升的,是硬核的实训体系。投资1.8亿元建成的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设置现代智能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等六大专业平台,年培训1.16万人次。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主中心、10个分中心的“一主多辅”实训网络,让学生“在校学技能,毕业能上岗”。
政府“真金白银”投入,为职教发展注入底气。2023年,我市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最高可达事业单位基准线的5倍;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培养;7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其中3个入选省级名单,让校企合作有了制度保障。
从课堂教学到思政育人,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扩优提质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已成为德州教育最温暖的底色和最坚定的追求。“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公平,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市教育局局长王吉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