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二十个试验棚到百座大棚相连,赵虎镇贾庄村用差异化发展思维破局——做特色 打品牌 拓富路
瓜农将西瓜打包装箱
游客采摘蓝莓
贾庄村大棚全貌
□文/图本报记者刘潇 路龙帅 本报通讯员张小璐 刘芳
6月26日,走进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贾庄村,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星罗棋布,连片成方。“德州市放心农场”“山东省农科驿站”“绿色食品认证”三块牌子,无声诉说着品质的保障。9年间,合作社从最初的20个试验棚起步,发展成如今百余座大棚相连的“聚宝盆”。西红柿、牛奶西瓜、蓝莓等10余个特色品种在此扎根生长,长势喜人,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富民乐章。
2024年,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种植总面积达1000余亩,总产值超过了3000万元。这方大棚,何以成为贾庄村的产业支柱?又如何铺就村民的增收路?答案藏在党支部领航、合作社聚力、特色种植突围的探索里。
找准路:从“碰壁”到“突围”
“过去,家家守着几亩地,刨食一年,亩均收入也就千把块。”2015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峰,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决心改变。一次潍坊寿光的考察,让他眼前一亮:“没产业,脱贫致富就是空话!大棚种植,能干!”
说干就干。2016年8月,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德州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瞄准反季西红柿。“我带头签了流转协议!”马峰那股冲劲带动了大家。起初合作社只建起了20个大棚,“一个大棚投入10万元左右,当时赶上了好行情,西红柿一斤能卖4元,当年就回了本。”实实在在的收益最有说服力,后来,村民也纷纷加入,大棚增加到了45个。
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跟风种植西红柿的村民越来越多,但当年西红柿却遭遇市场低谷,价格跌至每斤不足1元,收益大幅锐减。“那时大家情绪低落,种植分散,形不成规模,销路也难找。”马峰回忆道。
这次市场波动促使他们反思: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走差异化、特色化的种植路子。
抱团干:小西瓜种成“大品牌”
“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种别人没有的,种品质过硬的!”马峰带着合作社外出“取经”。2019年,他们从北京引进了新品种——牛奶小西瓜。这个品种皮薄、瓤脆、糖度高,口感独特,市场反响热烈。“第一茬瓜,价格一直‘硬气’,每斤能卖七八块!”马峰语气里透着自豪。
好产品需要好管理。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定枝、移苗,合作社都有严格规程。跟着做,瓜的品质上去了,客商压价也少了。”村民贾书亮感受很深。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向外借力:为了找技术“靠山”,与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合作;积极寻求与市农科院的契合点,双方建立联村共建基地。
创新模式也在一步步摸索。2021年,合作社尝试西红柿与西瓜轮流种植。“秋天种西红柿,早春种西瓜。一株瓜苗收三茬,管理得好,一个大棚一年收入至少10万元。”说话间,马峰拿着本子算起了账。
凭借抱团发展、科技赋能,合作社的“牛奶西瓜”品牌越来越响,标准化、产业化步伐越走越稳,还辐射到了周边。2016年至今,归然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张七、赵宅、高庄等邻村发展起了50个温室大棚。仅去年,就为附近乡镇提供了30万株优质瓜苗,并同步提供技术指导,成为区域致富的“孵化器”。
再延伸:大棚里的“新风景”
眼下的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闷棚”作业。棚内悬挂的温度计显示:70摄氏度,这是利用夏季高温杀死棚室和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虫卵。为接下来西红柿、牛奶西瓜、南瓜种植做准备。
“今年试种了1000盆蓝莓,长势喜人,产量3000多斤,按市场价算,收入挺可观。”马峰指着蓝莓大棚介绍。更让他高兴的是,蓝莓成熟引来了一大批采摘客。“最多一天接待近50人,采摘园成了增收新亮点。”大棚经济正与休闲观光“握手”,拓宽着村民的致富渠道。
产业兴旺,反哺乡村。村集体有了积累,多年失修的村口断头路修通了,村民叫它“致富路”;新建的4个活动广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绿树环绕,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在家门口就业,更是村民看得见的实惠。“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合作社大棚干活,一年能挣5万多,离家近,心也安。”村民郑红霞笑着说。如今,归然合作社已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100多名农户实现增收。
谈及未来,马峰目标清晰:“核心还是打品牌、做特色!我们要让‘贾庄牛奶西瓜’这块牌子更亮,让大家一想到这瓜,就想到咱贾庄村!”他介绍,合作社将持续探索高效种植模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纵深发展。同时,依托特色瓜果,精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集生产、科技、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让这片土地持续生“金”,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