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海归硕士返乡当农民

原标题:平原栗超办起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订单农业——海归硕士返乡当农民

栗超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农副产品卖向全国

□本报记者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王丁

6月18日上午10点,平原县王杲铺镇杲城合作联社办公室里气氛热烈,理事长栗超和电商团队正在完善近期的直播方案。

今年39岁的栗超是平原县王杲铺镇人。2012年,他在德国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海外就业机会,返乡创业。海归硕士回乡“种地”?起初,不仅旁人不解,连家人也难以认同。面对质疑,栗超目光坚定:“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根在这里。我想用学来的本事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科技种植促增产

创业伊始,栗超满腔热情成立了合作社,带着乡亲们搞种植。几年摸爬滚打,合作社办得风生水起。2019年,王杲铺镇党委牵头成立杲城合作联社,乡亲们信得过这个有见识的年轻人,栗超被推举为理事长。新官上任,他燃起的“第一把火”就是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

黄瓜种植是王杲铺镇的老牌产业,有近30年历史,全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都靠它。但传统的种植模式日渐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栗超深思熟虑后,积极对接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定期邀请专家现场教学。他还与省农科院签下种植协议,聘请专家研究黄瓜增产课题。

“我们革新了种植模式,从一年一茬变两茬,从品种升级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发力。”栗超兴奋地分享成果,“现在不仅黄瓜亩产从3.5万斤跃升到4.5万斤,品质也提上去了,算下来一个大棚能增收两万元呢!”

订单农业增收益

初战告捷的栗超没有止步,紧接着点燃“第二把火”——发展订单农业。他鼓励乡亲们试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糯玉米,自己跑市场找销路,与采购商签下保底收购协议,给乡亲们算了笔增收账: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公斤贵0.4元钱,一亩地多赚300元。在栗超的推动下,合作联社建起了生产线,对糯玉米进行变性淀粉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条。

从种子、化肥等农资集中采购,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从提升种植管理的专业培训,到改进粮食存储环境的烘干晾晒服务……栗超带领合作联社,为农民打造了一条龙式的“田保姆”服务链。2019年,合作联社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仓储、烘干等服务,不仅解决了乡亲们储粮难、晒粮愁的问题,更保证了粮食品质,实现了“错峰卖粮”增收益。

电商直播畅销路

黄瓜种植和订单农业风生水起,栗超的目光又敏锐地锁定了电商新风口,燃起了“第三把火”。他召集本地优秀青年,组建杲城合作联社电商部,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开疆拓土,把家乡的农副产品卖向全国。“我们主打德州特色,像王杲铺黄瓜、德州扒鸡、夏津糕点,有10余个品类。”栗超告诉记者,去年线上销售额就达4000万元,单日发货量最高时突破了1万单。

今年,为打响“杲城黄瓜”品牌,栗超又玩出新花样:把直播间搬进黄瓜大棚。他们推出“订单采摘”模式,消费者线上下单,棚内立刻有专人采摘最新鲜的黄瓜火速发货。他还特意邀请本地两名老党员参与直播带货:“老党员对产品知根知底,那份朴实劲儿比专业培训的话术更打动人!”

最近,他心里盘算着下一步更大的棋,在合作联社试水跨境电商,让德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

返乡创业十余载,栗超的付出结出累累硕果。他先后获得“齐鲁乡村之星”“德州市劳动模范”“德州市乡村好青年”等称号。如今,栗超又多了一个沉甸甸的身份——德州市人大代表。“我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把家乡的好政策传递给在外游子,吸引更多‘金凤凰’返乡筑巢。”他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