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和老人一起包饺子。记者徐冬晓摄
□本报记者徐冬晓 见习记者许欢 本报通讯员殷金蕾
提供服务,帮助社区青年人入学就业;回馈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搭建平台,让老年人发挥余热……武城县广运街道积极探索“双龄共养”服务新思路,聚焦于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通过搭建互助互帮平台,让二者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实现互相支持与陪伴,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去年我准备研究生考试,家里的环境总让我无法静下心来看书,图书馆离家太远,社区的‘有为’自习室开放了,不用出小区,学习、阅读这些事都能在社区里实现!”4月14日,风华社区居民张萌萌说。
去年,风华社区立足群众需要,打造“有为”自习室,为居民提供备考、工作、学习、阅读的环境。
经过安心备考,张萌萌顺利考上研究生。“受益于社区服务,我也要为社区做点什么。”张萌萌说。暑假期间,她加入了暑期公益课堂的师资队伍,也加入了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队,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社区“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散步、聊天……
4月14日,振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书法课堂上,居民徐存海正教授孩子学习书法。“别看徐大爷年过70了,可精气神儿十足,是咱社区的‘文艺担当’。”社区工作者张印哲笑着介绍。
走访中,张印哲发现,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一时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和方向,有很强的失落感。“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都在日益增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服务远远不够。”张印哲说。
很快,社区组建老人志愿服务队,每月定期开展义诊、义剪、幸福集市、公益课堂等活动。徐存海和朋友一起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很多青年人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在广运街道,像徐存海这样由“被服务者”变成“服务者”的老年居民还有很多,他们已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力量。
如今,广运街道在“双龄共养”模式下,打破了以往社区治理参与群体单一的僵局,构建起充满活力与温情的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