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糜镇延长产业链助力农业增值——“三头三尾”培育本土特色品牌
□本报记者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郭瑞
“刘总,您要的120斤黑麦馒头、700斤富硒面条已配送,预计11点半到店,请关注查收。”2月27日10点半,在陵城区糜镇粮本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良国等订单配送物流车离开后,立刻给德州客户发送提醒信息。
“我们产品都是由富硒小麦、黑小麦加工而成,主打绿色无添加,大都采用订单模式,当天生产当天发货,确保新鲜。”提起自家的产品,他言语中满是自信。
今年48岁的张良国,是糜镇张习桥村人。2015年,外出创业的他返乡成立了粮声农场,承包了300多亩地,专门种植富硒小麦、黑小麦。“富硒小麦亩产1200斤左右,黑小麦产量低一点,亩均900斤。虽然相对普通小麦,亩均能增收200元,但利润空间有限。”他认为,夯实“粮头”根基,拉长“食尾”链条,精耕细作“黄金粒”,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好路子。2022年,张良国注册了糜镇粮本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改良面粉加工作坊,保留了石磨这道传统工序,开发了石磨小麦粉、签子馒头、黑麦馒头、富硒面条等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小麦加工销售产业链。
“楼上是面条制作室、晾晒室;楼下是石磨面粉加工车间、馒头蒸制间。”张良国边带我们参观边介绍,透过玻璃窗,看到热乎乎的签子馒头刚出锅。“我们注册了粮声商标,因为采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粮声手工签子馒头已入选陵城区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他系列产品也深受欢迎,销量不断增加,黑麦馒头3.5元1斤,富硒面条3元1斤。我们拉动周边农户种植富硒小麦2000多亩,安排周边村民20多人就业。”
“壮大‘畜头’规模,做优‘肉尾’品质,精心烹制放心肉。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糜镇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媛介绍,3年前,她选择返乡当牛倌,建牛场、搞农场、做电商,干得有声有色,肉牛存栏超300头;去年8月,李媛“转战”线上直播带货,销售鲜牛肉。直播间高峰时超7000人,日销售额在2万元左右。为了保证牛肉的品质,李媛专门承包了600多亩地,种植玉米、大豆作为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也提升了牛肉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口感。
深挖“农头”潜力,拓展“工尾”业态,打造多元“金招牌”。糜镇双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动物油脂产品产能、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正在建设的双泰清真食品项目总投资1.1亿元,主要进行鸡肉、牛肉等肉食产品深加工。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能够延长糜镇肉牛产业精深加工链条。
“糜镇立足自身资源,鼓励大家围绕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农业‘三头三尾’做文章,培育本土特色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涌现出一批冲锋在前的先进典型。”糜镇党委书记马惠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