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送戏下乡叫好又叫座

原标题:齐河送戏下乡叫好又叫座,编剧感慨——“老百姓认可,咱的戏就成了”

□康石磊 孙姝怡

“赶场大集,还能看戏,真热闹!”近日,在齐河县华店镇的“黄河大集”上,由县戏协主创的吕剧戏曲小品《生日》精彩开演,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村民们看得起劲。

齐河县戏曲家协会有90多个会员,一年之中,他们要在全县各地轮番上演40多场精彩剧目。正如县戏曲家协会负责人杨金环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只要车能开进去,我们的舞台就能搭起来。”

然而,对比当下的火爆场面,早些年戏曲下乡却遭遇过“冷场”。“那时候去乡村演出,老戏老唱,观众提不起兴趣,台下观众稀稀拉拉,我们心里也空落落的。”杨金环回忆说。

如何才能让送戏下乡既叫好又叫座?“贴近群众生活,作品才会有生命力。”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党组书记孙茂同说。

在县文联的悉心指导下,县戏协组织编剧深入农村基层,“找不到好的故事决不回县城”。编剧张秀廷更是全程跟踪采访大学生村干部原型长达20多天,最终创作出戏曲小品《村官回家》。这部作品一经搬上舞台,便场场座无虚席,不少青年也纷纷赶来“追剧”。张秀廷感慨地说:“只要老百姓认可,咱的戏就成了。”

在齐河县,不只是戏曲家协会积极求变。全县各文艺家协会纷纷推陈出新,打造出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去年以来,齐河县作家协会结合齐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积极开展主题创作活动,一批具有齐河特色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齐河县美术家协会组织画家深入乡村、景区等地写生,将齐河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转化为生动的美术作品。

为了让传统文艺更好地在基层扎根生长,齐河县文联摒弃以往“送文艺下乡”的单一模式,根据群众的多元需求,依托9个艺术家协会,精心组建了28支“旗燕”文艺志愿服务队。这些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举办理论讲座,形成了“旗燕”带“群燕”、领航振翅飞的生动局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