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东海龙王为了扩充地盘,发起洪水淹没了土地。老百姓逃上了高山凸地,而昔日的庄稼地却长满了水蓬棵。
当时首领尧派鲧治水。鲧东挡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服。尧让位给舜后,舜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坐着辀车,顺着高地察看水情。他瞅着拖车后面拖出的两道车沟,而两边的水都顺着车沟往洼处流受到启示:挖沟排水。这时,他正好来到禹城城西十里地处的一座土丘前。土丘像小山一样,他登上去往东一看,看见了舜帝挖井的善村。禹问当地百姓:“此地距善村多远?”百姓回答:“不多不少整十里地。”禹说:“这里就叫十里望吧。”从此,小土山下的村庄就叫十里望了,延称至今。
禹带领百姓疏川导滞,要把水疏入东海。奋战几年,洪水退去了一些,但仍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淹没在水里,老百姓的日子都很苦。禹看到百姓生活实在难过,就想求东海龙王帮忙把水尽快退去。一天,禹把东海龙王请到十里望的小土山上,恳切地对他说:“龙王爷,你是海神,你看这方百姓让水淹得多苦啊!请你老人家把水退去,百姓忘不了你的好处,定会世世代代供奉你的。”龙王冷冷一笑说:“水是我发的,就是要淹没陆地,扩大我的水域。你治水不也是为了开拓地盘,为你的百姓吗?”
听了龙王的话,禹知道求他退水是不可能了。于是,就理直气壮地说:“你身为海神,就不该侵我陆地。再说,众多生灵遭此大难,你就忍心吗?”龙王回答:“为了我水域的扩大,水族的兴旺,我是管不了这么多的。有本事你就治。”禹说:“你难道也不怕我领着百姓将水治住,填平你的东海吗?”龙王听了哈哈大笑:“你别忘了,你父亲鲧治水多年,不但没有把水治住,反而招来杀身之祸。”禹听了龙王的话,气得心里冒火,厉声说道:“你不退水,咱就较量较量。我先领人挖沟排水疏通河道,再拉土垫洼地,土不够就移山劈岭,一辈一辈干下去,早晚填平东海,填没你的水晶宫。不打粮食,百姓抓鱼捕虾也能当饭吃,退水不退水,你自己权衡吧!”
听了禹的一席话,龙王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事人人皆知。百姓对他是一呼百应,为治水没黑没白地干。这几年,还真把水引走了一些。照这样干下去,说不定哪一天真能把我的龙宫给填没了,那可就真麻烦了。”龙王既惊又怕,琢磨对付禹的办法,忽听有人喊:“禀报禹王,已将大黑泥鳅捉到。”龙王抬头一看,一群百姓用一条锁链把泥鳅首领大泥鳅精捉来,后面还有人抬了好几筐泥鳅。禹吩咐道:“把大黑泥鳅锁住压在这小山下,再把这几筐小泥鳅放在锅里煮熟充饥。”龙王眼看着自己的水族即将遭此横祸,也没办法,只得服输。龙王说:“禹,要我退水可以,不知你要多大地盘?”
禹回答说:“我不想占你的海域,只要原来的陆地。至于多大你说吧!”龙王贼眼一转说:“一箭之地如何?”禹也未加考虑就说:“行,就一箭之地。”龙王说:“可不准反悔。”禹说:“一言为定。只要你退水,你的水族我们都会放生的。不过,泥鳅精不能放回去。”禹说着便面朝东方拉弓射箭,箭到禹城西门射中了一棵水蓬棵。说来凑巧,炎帝之女变的精卫鸟叼西山石头填东海归来,知道了禹和龙王为退水射箭之事。本来她在东海被淹死就恨透了龙王,发誓衔石填海。这回正是报仇的好机会,于是,就叼起那支带着水蓬棵的箭向东飞去。她一气飞到东海边的一个山上,把箭扔到那里,这才出了这口气。好厉害,她这一下就飞出去了一千多里。
龙王无法,只好把水退到精卫鸟扔箭的山下边。禹也按事先承诺,把小泥鳅都放回坑塘河沟,只把黑泥鳅精囚于地下。
洪水退后,百姓开荒种地,重建家园,禹城一带变成了大平原。人们为了纪念禹王治水的功劳,就在禹王观察水情、与龙王谈判的小土丘上修一亭阁,起名“禹王亭”。这个土山因拘囚过泥鳅,就起名“具丘(拘鳅)山”。那落箭的地方,原来没名。就因精卫鸟衔来一棵水蓬棵,禹赐名“蓬莱”。后来,山顶上建起了蓬莱阁。 (摘自《100个禹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