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的快乐

□程玉合

年过五十,对礼物二字的理解渐渐不同。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转身就容易忘记;唯有能走进心里、留下印记的,才算得上真正的馈赠。于我而言,书,便是这样的存在。

这些年,我的书柜一直在“流出”——送孩子,送老同学,也送师长挚友。看着一本本带着温度的书找到新的归宿,我心里比自己收到礼物还要欣慰。老家堂弟的儿子叫铮铮,是我常惦记的孩子。他生在乡下,父母忙于种地、打零工,文化不高,家里别说书架,连本像样的课外书也难找到。前几年我回老家时,他才齐我腰际,怯生生的,小手攥着衣角,眼里满是拘谨。那时我闲来无事,总会拿书给他看。慢慢地,他和我熟络起来。

从那以后,我就时常想着给他送书。有一次逛旧书摊,忽然想到可以淘些童书寄给他。于是左挑右选,拣出三大包,有带插图的,也有故事集,品相都不错。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到邮局一称,竟有二十八斤。打包时,工作人员见寄的都是儿童书,笑着问我缘由。我说是送给老家孩子的,她连声说好,还特意找出结实的纸箱,里外缠了好几层胶带,又在箱角贴上“轻放”字样,生怕把书压坏。

没过几天,堂弟发来语音,说铮铮表示一定好好读书。后来我回老家,孩子跟在我身后一口一个“大爷”,小嘴不停地说他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字。他说自己进步了,考了班级第二名。“老师夸我认字多,我还能给同学们讲故事呢!”

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光,我忽然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家里穷,没什么书可读。偶尔得到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就着煤油灯连夜读完。如今,能为缺书的铮铮递上一把“钥匙”,让他推开书本世界的大门,这份满足,是别的高兴事难以比拟的。

我也喜欢给朋友送书。在旧书摊遇到《论语》《古文观止》这类适合静心读的古籍,或是觉得不错的童书,就会顺手买下。每次把书带回家,我先坐在马扎上,用软布或纸巾细细擦拭封面,再用酒精消毒,晾干后收进书柜。这些书,有不少后来都送了出去。花不了多少钱,却能为书寻得知

音,这便是最大的意义。

前些天,几位高中同学来家里喝茶。我从书柜取出几套书,每人送了一套。喜欢书法的琨璟兄还要了签字笔,在每本书的扉页题上一句名言。大家都很高兴,笑着说:“这年头,能收到这样的礼物,比烟酒实在,也更贴心。”后来,还有同学让我拉他们进了我的读书群。

几位来往多的昔日学生,也是我送书的对象。虽已年过四十,因为曾是师生,总觉得多了一分亲切与责任。我送他们书,也通过他们送书给他们的孩子,有时还附上一段“语重心长”的叮嘱。也因此,我收获了他们的尊重。听说他们的孩子因读书有了进步,我培育书香传家的心愿便得到了满足。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毛毛虫读书会”,陪着几千个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读《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论语》《诗经》,也读唐诗、《周易》等。我常在群里说,毛毛虫看似不起眼,在风里、土里爬,可一旦破茧,就能展翅飞翔。读书,何尝不是一次化茧成蝶?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因书相聚,慢慢从“毛毛虫”长成“蝴蝶”,我就觉得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心里满是欣慰。

有时我想,读书也许是最滋养心灵的修行——不费什么钱财,却能在文字中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而送书给人,更重要的,是向我的大小朋友传递一份特别的关心与期待:人,终究是需要精神生活的。

如今,我的书柜仍在不断“输出”,读书会也一天天热闹着。作为一个写书的人,把自己的书送出去,或许更是属于我的一份快乐。读书会征文,我就把自己的书寄给参与写作的书友;有人索书,我也高兴地签上名字送上。每当想到在某个角落、某个时刻,有人因为读我的书而感到快乐,有人因书而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生活,我就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改变了自己,或许也就改变了世界的微小角落——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我知道,那些送出去的书从未消失——它们在铮铮的床头,在老同学的案头,在学生和他们孩子的手中,在几千名书友的手机屏幕里继续“生长”。就像播下的火种,说不定哪天,就会燃起一片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