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栝《菊石图》
余省《菊石图》
徐霖《菊石野兔图》
□魏益君
当薄纱般的秋意笼罩大地,菊花便无声地绽放出美丽的姿容。街角、院落、田间、山野,随处可见其悄然绽放的身影。它们或灿若鎏金,或皎洁如雪,或淡紫轻红,在清冷的秋风里摇曳生姿,散发出一种似有还无的幽香。值此菊花盛开时节,欣赏古意盎然的“菊石图”,便仿佛与古人相逢,在墨色淋漓间,共赏一份历经岁月而不褪色的清雅与孤高。
明代陈栝的《菊石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一幅充满文人意趣的佳作。画面以两簇盛放的菊花为核心,花瓣采用双勾技法勾勒,线条纤细灵动,再以淡墨或浅色晕染,既保留工笔的精致感,又赋予花瓣轻盈通透的质感;叶片则以没骨法点写,水墨饱满而富有变化,趁湿勾叶脉,沉郁中透出盎然生机,与花瓣形成刚柔对比。衬景的湖石以粗放笔触勾勒,墨色浓淡相间,通过皴擦与点染结合,凸显石质嶙峋的立体感与沧桑感,与菊花的柔美形成视觉张力。竹枝以简劲墨笔写出,笔势率意而见骨力,穿插于菊石之间,既平衡画面疏密,又增添文人雅趣。整幅作品构图疏朗有致,笔墨意蕴浑然大气,既承袭宋代院体画的工致,又融入元代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体现明代中期花鸟画“文而逸”的审美追求,堪称明代文人花鸟画中以简驭繁、以意写形的经典之作。
清代余省《菊石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则展现了院体画与西洋绘画技法的巧妙融合。画面以石畔丛菊盛开为核心,秀石采用淡墨勾染技法勾勒轮廓,浓墨点苔增强质感,呈现粗犷硬朗的视觉效果;菊花则以工笔重彩细致描绘,花瓣设色艳丽饱满,通过色彩浓淡变化营造空间纵深感;叶片以水墨侧锋阔笔扫就,趁湿勾叶脉,沉郁浑穆中透出盎然生机。整幅作品将传统院体技法与西洋明暗法巧妙融合,既保留工笔画的精致细腻,又赋予画面立体真实感。
明代徐霖的《菊石野兔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代绢本设色立轴画作,为兼具工笔精细与写意灵动的花卉画典范。画面中心矗立一块奇巧的湖石,石面皴擦劲健,墨色浓淡相间,勾勒出瘦透嶙峋的质感。湖石四周簇拥着争奇斗艳的菊花,花瓣以双勾填色技法勾勒,叶片正反转侧层次分明,墨色涂染与淡墨点叶结合,尽显秋菊的蓬勃生机。挺拔的翠竹穿插其间,双勾竹叶笔墨劲利潇洒,萧萧有苍劲之意。画面下方,一只灰色野兔蹲伏于草坡,仰首回顾的姿态透露出机警与灵动。整幅画作粗细笔结合,笔墨劲健苍厚,展现了明代中期写意花鸟画的卓越成就。
“菊石图”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石头则代表着稳重、坚定的精神。画家们通过描绘菊与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通过欣赏古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艺术的魅力,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