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卷里的回响

□倪涛

翻开吴尚之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书页间仿佛飘来了穿越千年的古卷书声。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这本书宛如一泓清泉,使我们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之中,寻觅到宁静的精神家园。作者运用严谨的考证与温润的笔触,把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读书典故,串联成璀璨的星河。不仅订正了讹误,更提炼出修身重德、知行合一等八种读书精神。

倪宽“带经而锄”的故事,让我忆起故乡田间的身影。这位西汉御史大夫,在耕种的间隙总是手不释卷。清晨,他背着农具前往田间,腰间别着用布帛裹着的《尚书》。正午歇脚时,他借着树荫逐字研读,即便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浑然不觉。将学问融入生活的这份定力,使他从一介农夫成为汉武帝的得力大臣。真正的读书,从不因环境的贫瘠而受到束缚。

比物资匮乏更严酷的,是乱世中的文化坚守。蔡文姬被掳漠北,她在寒风呼啸的帐中,借牛羊油脂微光,默诵《汉书》《诗经》。匈奴贵族嘲笑,幼童啼哭,都扰不了她。像守护火种的祭司,她把破碎的文明碎片,重新织成完整篇章。曹操派人索书时,她仅凭记忆默写四百余篇,竟无一处错漏。

古人对读书的虔诚,不只在逆境坚守,更在治学方法的极致追求。朱熹主张“循序渐进”,今日依旧闪耀。这位理学大师强调“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如农人播种般从容。他教弟子读《论语》,先逐字吃透“学而时习之”,再延伸到“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抽丝剥茧般深入。自己编纂《四书章句集注》时,每日限定研读篇幅,蝇头小楷写批注,书页边缘都布满心得。这种慢下来的智慧,让人想起孔子“韦编三绝”的专注。

治学的虔诚,往往要用一生践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研精极虑,穷竭所有”,像极了敦煌壁画里的抄经人。他在洛阳独乐园,把唐代史料长编截成四丈一卷,自定三日删定一卷。病中也不辍笔。暮年视力昏花,牙齿脱落,仍用颤抖的手写下《进资治通鉴表》:“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这些泛黄纸页上的剪影,经吴尚之先生着笔描绘,愈发清晰明朗。合上《中国古代读书故事》这本书,窗外蝉鸣忽然清亮。历史深处的读书身影,仿佛就坐在身边。他们的故事在说:真正的阅读,是与古圣先贤的心灵对话,是知识转化为生命能量的过程。被算法裹挟的时代,让我们重新打开一本书。在青灯黄卷中,寻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力量。让古老的读书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这,或许是吴尚之先生这部著作,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