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美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浸润着浪漫与期盼的古老节日。每当晴朗夏夜,银河如带横贯天际,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传说这夜,千万喜鹊会搭起鹊桥,让这对相思的恋人得以相聚。这份穿越星河的约定,让七夕成了中国人心中最动人的情感符号。
七夕乞巧的习俗,早在汉代便已盛行。《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见当时女子对灵巧技艺的向往。相传织女是天庭中最善织绣的仙女,她织出的云锦能映出日月星辰。于是每逢七夕,凡间女子便会摆上时鲜瓜果,对着星空祭拜,既祈求织女赐予巧手,更盼能得一段美满姻缘。
宋代的七夕更是热闹非凡。《醉翁谈录》里描绘“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潘楼前的乞巧市集人潮涌动,彩线、绣针、花瓜、巧果琳琅满目,叫卖声、欢笑声交织成一片,热闹程度不输元宵灯会。那时的女子们早早就开始筹备,用彩纸折成蝴蝶、鸳鸯,用通草编出玲珑花饰,连寻常的谷种、绿豆也被放入锦盒浸泡,待长出两寸嫩芽,便成了“巧芽”。
乞巧的方式,历来趣味盎然。最经典的当数“穿针验巧”:姑娘们手执五彩丝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能一口气穿过七枚针孔的,便被称为“得巧”,会引来众人艳羡。还有“喜蛛应巧”,将瓜果摆在案上,若有蜘蛛在上面结网,网丝细密整齐,便寓意“乞得巧”。更有地方流行“食巧”,把铜钱、银针、红枣包进饺子,吃到铜钱象征富贵,吃到银针代表手巧,吃到红枣则预示早遇良缘。
七夕的应节食品中,“巧果”最具特色。以油、面、糖、蜜为原料,将糖浆与面粉、芝麻拌匀,擀成薄片后切成各式花样——有的捏成莲蓬,有的刻成鹊桥,入油炸至金黄,咬一口酥脆香甜。《东京梦华录》里称其“笑厌儿”“果食花样”,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可爱。除了巧果,案上还会摆着“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以及雕成奇花异鸟的“花瓜”。白藕被刻出莲纹,红菱缀上彩线,连莲蓬都被细心剥开,露出饱满的莲子,仿佛把整个夏天的丰饶都呈现在了供桌上。
“南瓜棚下听私语”是七夕最浪漫的传说。待嫁的少女会悄悄躲在棚下,若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便会得到忠贞不渝的爱情。这夜里,姑娘们还要“拜仙”:斋戒沐浴后,轮流在供桌前焚香,将心愿默念给星空。有盼嫁得良人的,有求绣艺精进的,也有祝家人平安的,每一句祈愿都像一颗星子,落在银河里闪闪发亮。拜完仙,“赛巧”游戏便拉开序幕,彩线在灯影中穿梭,针孔与丝线的每一次相遇,都像是与织女的一次对话。
如今,穿针乞巧的姑娘少了,市集上的巧果也成了稀罕物,但七夕的约定从未褪色。情侣们会在这夜互赠礼物,老人会给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连城市的霓虹灯都仿佛学着银河的样子,在夜空里铺展浪漫。“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词句道尽了七夕的真谛——它不仅是一天的相聚,更是对长久陪伴的期许。
相约七夕,是与传统的约定,让我们记得那些藏在习俗里的智慧与温柔;是与爱人的约定,让日月见证“执子之手”的诺言;更是与自己的约定,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留一份诗意给情感。
留一点虔诚给美好。这夜,不妨抬头看看星空,或许能在银河的微光里,读懂千百年来人们对爱的执着——跨越山海,穿越时光,总有人在为一场相聚,静静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