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卉
离开家乡多年,对禹城泡子糕一直念念不忘,在省城生活得越久越怀念儿时的故乡生活,特别过年时,更是对家乡美食怀念不已,勾起浓浓的乡愁……
20世纪80年代,我在老家上中学。学校斜对面有一家饭店,主营品种是禹城泡子糕。诱人的泡子糕对于我们这群带着自家干粮当午饭的穷学生来说,那种诱惑可想而知。能吃上一顿泡子糕,是同学们当时的最大向往。可囊中羞涩,只有家长给的很少的零花钱,没有多余的钱去吃泡子糕。有一次,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实在忍不住了,两人凑钱跑到泡子糕店买了一份泡子糕。我们俩细嚼慢咽,品味泡子糕香甜的味道。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在口中化开,带来美妙的体验。每吃一口都小心翼翼,慢慢品味。泡子糕的滋味远胜过如今的大餐,至今难以忘怀。
放寒假,回家要帮父母干活。因学习成绩好,过年的时候,母亲问我,想吃什么,我脱口而出“泡子糕”。母亲张罗准备制作泡子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把糯米放在30多℃的温水中浸泡几天,再把泡好的糯米磨成米浆,加面粉一起做成面团。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长方形,用刀把面片切成半厘米的块——称为“泡子”,放进热油锅里炸至金黄色,捞出锅。下一步是熬糖浆,把熬好的糖浆和“泡子”一起放进大锅里搅拌均匀。搅拌好之后,把“泡子”摊匀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压实,再撒上白糖。家里没有青红丝,母亲撒了一些芝麻,拿菜刀把它切成块状……
母亲一边制作泡子糕,一边给我讲关于泡子糕的故事。
清末,禹城安仁镇大卢村的卢学贤与同乡张林合伙做粮食生意。一次,张林见卢学贤做年糕剩下些糯米面团,便提议:“不如炸一下。”一句无心之言点醒了卢学贤。他尝试将糯米团切薄片油炸,又加入表弟带来的糖和芝麻,竟意外制成一道新美食,众人纷纷叫好。为区别年糕,他起名“泡子糕”。卢学贤很快转行专营泡子糕,因其产地,得名“禹城泡子糕”。经过百年传承和改进,它从禹城传遍山东,如今更被评为德州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我而言,泡子糕是童年春节的记忆,是母亲辛劳和爱的味道。自离家求学工作,回家越来越少,母亲走后,更难尝到那一口。
去年中秋节前,舅舅来电说孙子结婚,邀我回乡。我立刻想起泡子糕——终于能再尝乡愁。
见到舅舅时,我直言想吃泡子糕。他笑道:“禹城开展乡村振兴活动,村里成立食品合作社,制作各种美食。你大表哥在合作社上班,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他们做的泡子糕很好吃呢!现在禹城泡子糕出了名,电商卖遍全国!”
我把大表哥送来的泡子糕放进嘴里细嚼慢咽,还是记忆里的味道。泡子糕里有乡愁,有对故乡的眷念。泡子糕里的故乡情结,浓得这辈子都化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