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骇河与新街口

□邢玉芹

周日傍晚,我坐在新街口西南门临河的露台上,赏着天上旖旎晚霞,饮一壶红茶,去验证这个文化园积攒的口碑。茶汤的香氛混着河水的丝丝湿意,扑面而来,微漾的红汤映着夕阳投递的金色碎片,不觉间,已是望向光线的来源,眺望那条掩映在绿树浓荫里,缓缓流淌的徒骇河。

徒骇河由西南各户屯村入城,再由东北的史张营村出城,全长约36公里,是开凿于金元时期的人工河流。如今,老西大桥到北外环以北的这段河流,横穿雨竹轩茶社露台对面的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它从历史风烟里走来,默默守望着年轻的新街口,见证着这座城的发展和变迁。

此时,从楼梯口处,传来茶轩女主人的声音,她指着对面的灰色斗拱飞檐:“姐姐,去禹王殿里看过吗,那禹王雕塑出自名家,曾是老酒厂的镇厂之宝。现在,还在维护中呢。”是呢,作为大禹后人,必得去拜访这位历史长河中的名君。大殿的正中,有一座高约3米的雄伟铜像,身披蓑笠,头戴蓑帽,左手前伸,右手握耒耜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呕心沥血十三年,终成“禹疏九河”的伟业,流传至今,他大公无私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夜色下,漫步年轻的新街口文化园,以中央大街为主轴线,当数C位的宴禧楼带着些许神秘,那高耸的灰色尖顶建筑颇有些欧范。同行的朋友中,有人曾接触过文化园开发项目,她自荐导游。她说,新街口文化园的开发理念是“整旧如旧、差异发展”,即重新定义、设计、规划原标准厂房,以民国建筑风格为外观基调,融合古朴街巷、主题餐厅、茶社、咖啡屋、喷泉、健身会所于一体,全面盘活旧厂房,促进文化旅游与商业的双赢。赏着园区里五彩的灯光秀,我们边走边聊。她指着路西边的一处灰色方楼:“看到那些方砖了吗?那可是我们大禹城的底蕴,是从城里老城墙上移过来的,听说有百余年的历史。”古朴厚重的大青砖,宛若历经风霜的老人,只一眼,便令人肃然起敬。

自东大门至中央大街,地面是错落有致的青石块,若是雨天,有位撑伞的旗袍女子走过,定是多了不少的意境吧。咦,前面似竹似松的、翠绿的大叶植物掩映下的店铺,颇有些诗情。顿时,几人兴致盎然,踱步而入,不想与“禹城书画协会”来了个不期而遇。北边展厅里,陈列着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居摆件和居室挂图,南边展厅,便是禹城各大家的墨宝,有的龙飞凤舞、有的遒劲有力、有的簪花小楷,还有恢宏大气的山水长卷、逼真细腻的花卉工笔画……窃喜,一场文化盛宴!它们叙说着历史,也赞叹着如今的繁华。在祖辈的故事里、在自身成长的经历中,城市空间规划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现在的小吃店、茶社、健身屋、电影院,还有超市,为周边居民生活提供方便。新街口文化园成为禹城的又一地标。

在新街口打围改造的时候,我就和表妹时常来围观,探望原厂区北墙下的那两棵桑葚树,有时还会捋些桑树叶带回去。回到雨竹轩茶社,看茶碗里失重的日照绿,在电热壶滚烫的热流下翻滚舞蹈的姿态,心情也随之轻盈。

“我在禹城新街口很想你”——简单滚烫的话语,携着中式的民国建筑,将人们拉回到再度繁荣的文化街景。千汇激光影城敞开了大门,柔软舒适的座椅供人们观看,每当脚步咚咚地在木质楼梯上踏出回音,就会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与之相应的酒厂办公楼、化验楼、职工宿舍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通过清理、嵌入、重构等手法进行更新,对墙砖、大门、窗框等重要元素作了保留或复原,依然用民国时期的风貌,承载旧回忆。“崭新”的新街口文化园以打造民国建筑群的形式,塑造“类百年老街”的根基,去勾勒历史的脚印。

一条街巷里,两个采光的大灯和几个摄影机,对着两三个活泼的年轻主播,随风摆动的竹枝,甜美的歌声、酷飒的舞姿,借助网络向人们传递着禹城人的幸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