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栋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读了德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李好斌同志文图并茂的《烽火》(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一书,眼前不禁展开了一幅宏阔的画卷: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鲁西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烽火》记述的是鲁西北(鲁北)、冀南运东地区的抗战史实。1930年,山东省立第五乡村师范学校于平原县建立,共产党员马霄鹏、李竹如先后来校任教。两位老师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五乡师分队”,组织指导学生成立党支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种子。
马霄鹏为延安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中组部原副部长赵振清、原南京炮兵学院政委魏学成等,都曾是该校“读书会”成员。当年,禹城学生党员王克寇、于曼青等在禹城西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活动;恩县学生党员马诚斋、王克东等在恩县西北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活动;武城县学生韩强在武城开展党的活动;平原县学生党员高峻岳、赵毅等在平原西南开展抗日武装活动。
随着八路军抗日先遣队开赴鲁西北,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高唐、平原、禹城、夏津、恩县五县交界边区成立鲁西北特委——鲁西三地委(卫东地委),各县也相继成立了游击队、武装工作团以及冀鲁边游击支队。之后,鲁西三地委又成立了地委直属抗日武装“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鲁西北特务三大队”(简称“鲁西三大队”),战斗活动在鲁西北(卫东)地区。1940年4月,由于鲁西三地委统战失误,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被挤出边区。在三地委突围后,鲁西三大队及部分三地委领导人在韩哲一、王克寇的带领下到达鲁西四分区,后来成立鲁西四分区二团,并长期战斗在那里。三地委领导人杨中一、庞钧和另外部分抗日武装队伍则转移到了运河以西冀南区。原鲁西三地委所属平原、夏津、高唐、恩县等地划归冀南区六军分区。随后,六军分区成立了运东地委,负责重新开辟运河以东原鲁西三地委活动地区。此外,突围到六军分区的原平原、恩县、高唐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了运东地委直属武装鲁西大队、运河大队,参加了重返运东战斗、冀南军区三次反“扫荡”等,驰骋在冀南运河两畔,在原鲁西三地委活动地区建立了运东地区抗日根据地。之后,随着队伍扩大、运河以东县城的解放以及参加剿匪战斗,鲁西北和运东地方武装升级为野战部队,挺进大西南,走上了解放全国的征程。六军分区辖区曾是陈再道、宋任穷、刘志坚等冀南军区领导战斗工作所在地,六军分区部队后来涌现出原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志愿军英模邱少云等一大批将领和英模人物。
《烽火》是一部鲁西北(鲁北)、运东(冀南)的军史。书中描写了鲁西北(卫东、运东)家乡子弟兵先后参加鲁西南系列战役,并在羊山集战斗中活捉国民党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的精彩瞬间;记述了鲁西北部队参加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成为二野劲旅的光辉历程。
书稿中记述的马立朝,当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游击队队长,他跟随共产党闹革命,打鬼子、除汉奸,在平原、高唐、恩县、禹城、夏津五县交界地享有盛誉,被称为“马神”。原广州军区司令员李希林上将,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的第一支队伍正是“马神”领导的冀南军区独立第四旅第10团,这个团的前身就是夏津独立团。夏津独立团组成之一,是战斗勇猛、享誉冀南运河两岸及鲁西北的游击队——鲁西大队(运河大队)。
书中还记述了在津浦铁路以东,五支队等部队在萧华司令员领导下,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过程;在龙书金、赖金池领导下,冀鲁边、渤海二军分区发展壮大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龙书金带领冀鲁边子弟兵组成野战军奔赴东北,战四平,攻锦州,夺天津,参加渡江、湘赣、广东、粤桂边等著名战役,将红旗插上海南岛,成为东北野战军的攻坚猛虎和四野雄师。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还记述了鲁西北家乡子弟兵团离开家乡后取得的累累战绩。原兰州军区摩步第56旅(现隶属第76集团军)的前身,便是原武城县大队等组成的运河支队(系第18团,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英雄团)。1947年4月,由平原、高唐大队和冀南军区六军分区独立营组建的冀南独立第7团,在安阳、新乡战役中英勇作战,20多名原平原县大队干部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冀南独立第7团编为空军驱逐第3旅第8飞行团。该团在抗美援朝中作战勇猛,功勋卓著,其所在师被赞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王牌师,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书中描绘的一幕幕战役与战斗场景,生动镌刻下鲁西北德州人民勤劳朴实的底色、勇敢无畏的担当与无私奉献的情怀,更鲜活地展现出德州子弟兵攻坚克难的韧劲、守正创新的智慧,以及无畏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种深植于烽火岁月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在今日之新征程上,它不仅值得我们用心体悟、代代传承,更应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以这份精神为指引,笃行实干、追求卓越,在各自人生赛道上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让我们在《烽火》这部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军事文学作品中,一起缅怀往昔峥嵘岁月,传承不朽的革命精神,不断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作者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