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德州一中师生校园合影(德州一中供图)
1972年的德州地区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供图)
原博文中学大礼堂(1940年摄)
今德州市第二中学教学楼
今董子文化街一角
今天的市文体中心
□张磊
德州因京杭大运河而成为中国南北漕运枢纽和商贸重镇,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从旧时的德州学宫、文庙、繁露书院,到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再到如今一座座标准化学校与公共文化设施,为德州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多元底色。毗邻学宫和文庙,“肩挑”德州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德州日报、德州广播电视台、新华书店、体育场、电影院、董子文化街沿线林立,东方红路俨然成为城市的“文化高地”。
根脉与代序永续
东方红路与解放路交会区域,自明清时期即为德州的政治文化核心区。明清时期,德州最高行政机构州署(衙署)及官方儒学教育机构德州学宫、文庙就位于此。前身为山东督粮道署,后为1931年移至于此的德县县政府府衙,全院占地6510平方米,建有房舍115间,建筑面积5315平方米,内设县政府、公安局。1969年后,院内平房逐步拆除,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德州行署办公楼。《德县志》(1935年)记载,德州学宫自金代改建儒学时就已为重点建筑,历经多次修缮;明洪武二年诏天下州县立学,德州学宫于洪武十年移现址,承担着培养科举人才、推行儒家教化的职能。清末废除科举后,学宫失去原有功能,至民国时期建筑逐渐损坏,部分建筑改为德州中学堂等新式学堂,德州学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文庙即孔庙,是祭祀孔子、弘扬礼制的场所。文庙建有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等建筑,整体设计布局严谨。民国时期,文庙改为联庄会训练处等官办机构场所。传播文化思想的另一重要建筑永庆寺也位于此核心区域。永庆寺(俗称大寺)是德州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现德州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原占地1.34公顷,院落8进,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及相关配殿建筑。1938年改为山东省立德县初级中学,即现在的德州市第一中学。
1916年迁址于东方红路南侧的博文中学,是美国公理会创办的教会学校,也是德州地区较早建立的一所普通中学。学校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把自然科学引入教育内容,在德州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主教学楼采用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青砖砌筑,硬山灰瓦顶,设拱券连廊、西式窗套。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原学校建筑片瓦不存,1952年在原址新建了现在的德州市第二中学。虽然这些文化建筑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留存的影像寥寥无几,但诸如沿用至今的状元府社区、尉署街、市府街等地名,依然是看得见的历史文化遗存。
新生与传承发展
东方红路成为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标地段,缘于沿路及周围布局规划建设了德州最具影响力的学校和幼儿园,诸如原德州地直机关幼儿园(今德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德州市实验小学、德州市第二中学、德州市第一中学等为代表的学校。而文体配套设施更是占据了德州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如新华书店、原人民剧场、原地区展览馆、原德州体育馆、原东地体育场(现中心广场东北区域)等。近年来,又沿路规划建设了德州市体育中心、德州市博物馆、德州市大剧院及长河公园、体育公园等新的公共文化设施。
德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建于1965年,与当时各单位自办幼儿园相比,在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备受广大市民喜爱。德州市实验小学是我市小学基础性教育的重要代表,建于1963年,时称青年路小学,1967年更名东方红路第一小学,1993年定名为德州实验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德州市第二中学1952年在博文中学旧址创建,时称德州市立初级中学。1953年定名为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学校自建校至20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建校原状,设施简陋。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于1983年建设了教学楼,1984年建设了实验楼,1990年建设了办公、图书楼,奠定了学校基本框架。后随着学校发展需要,又先后对这三座建筑进行扩建、改建和翻建。目前这三座建筑分别赋予“博”字号,定名为博雅楼、博文楼、博远楼,充分传递出了学校厚重的百年历史沉淀。整个校园平面布局大体呈中轴对称式,校园整体色调以红褐色为主。图书馆、体育馆是对原体育馆拆除后形成的学校新的地标建筑,整体建筑以竖向线条为主,富有韵律,凸显庄重与挺拔。
德州市第一中学于1929年建校,时称山东省立十二中学,择德州城永庆寺为其校址。1934年后,校名先后改为“德县初级中学”“德县中学”“德州中学”“德州市第一中学”。原学校为寺院改建,又处于人口密集区域,自建校以来始终处于用地拆迁与教学建筑新建之中,未形成系统性的整体规划。目前学校尚存的“老建筑”仅为1991年建设的校园西北角一处三层综合楼,而后于1996年建设综合实验楼1座(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赠80万港币),1997年建设综合实验楼一座,1999年建设科技楼,2001年又建成了1、2号教学楼。学校主教学楼呈“工”字形,自行连体排列,与办公楼、逸夫教学楼、科技楼、餐厅、体育馆、学生公寓浑然一体。难能可贵的是,校园仍保留明代古井一口,也是目前德州城唯一百年历史遗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对教育的需求,以东方红路为核心,在其周围又规划建设了新湖北路小学、解放北路小学、黎明街小学、第五中学及德州市实验中学等学校,形成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德州城区核心教育高地。
融合与多元共生
20世纪50-70年代,德州市的文体设施相对简陋,主要集中在人民公园、工人文化宫等场所。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步恢复发展,市民对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东方红路沿线逐渐规划建设了新华书店、影剧院、体育场等场所。1966年,在东方红路南侧建设了东地体育场,成为丰富市民文体生活的重要公共设施。
德州撤地设市30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方红路及周边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和大型场馆不断涌现。1997年,市政府对东地体育场周围相关单位进行动迁,新建城市中心广场,规划设计了标准的体育田径运动场,并于1998年8月28日正式对市民开放,成为德州亮丽的“城市名片”。跨越湖滨路连通中心广场与新湖风景区的天桥,既是交通与景观的结合,更是德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跨时代对话。
德州大剧院于2011年3月开工,2013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3.8万余平方米,包含歌剧院、可变剧场、报告厅及作为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演示的城市共享大厅,是德州城市社会文明新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
德州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521亩,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包含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展览馆、青少运动馆、游泳运动馆和冰雪运动馆6个场馆及室外公园。其中,德州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于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公园部分2023年4月投入使用,场馆部分2024年6月投入使用。多彩的塑胶跑道,标准的活动场馆,各种规模的足球场、篮球场、板球场,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更提升了德州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
德州市博物馆2012年8月开馆,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4层,建筑设计充分融入德州历史文化元素,集文物收藏、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
从东地体育场到中心广场的演变,从抗大展览馆、人民剧场、人民电影院等文化公共设施到德州大剧院、德州市博物馆、体育公园、长河公园等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的涅槃重生,展现了德州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进程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也正是这些文化地标建筑构建了德州市多元的城市文化。2025年5月23日,德州市被正式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德州文化教育从传统儒学走向现代多元,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随时代不断革新。沿着东方红路的地理轨迹与时间轴线,我们可看到文化传承的本质从来不是凝固的守护,而是不断重写的对话。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用文化重塑城市精神内核。
通过东方红路的文体事业发展历史,可感知到德州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从基础的群众活动到多元化、专业化的文体服务,反映出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市民需求的提升。这条贯穿德州市区东西的城市主干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地。
(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德州市城建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