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叫禹城

□高钰姿

我的家乡禹城,是一座镌刻着文明密码的古城。四千年前,大禹手持耒耜,在这里劈山导河,将肆虐的洪水驯服为滋养农田的甘霖。从此,“禹城”二字便不再只是地图上的符号,而是化作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华夏儿女“家国天下”的胸怀。行走在禹城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能触碰到历史的回响,每一缕风都裹挟着文明的温度。

在禹王亭遗址的残垣断壁间,我曾抚摸过一块刻着“平成”二字的古碑。历史老师说,这是《尚书》中“地平天成”的缩写,承载着先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如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仍在续写:去年台风“烟花”过境时,我亲眼看见消防员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托举婴儿,社区党员三天三夜值守泄洪闸。一位满身泥泞的叔叔笑着说:“大禹的子孙,哪有怕洪水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家国情怀,不仅是史书里的宏大叙事,更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凡人微光。

大禹治水最动人的智慧,莫过于打破“以邻为壑”的狭隘,让九州百姓共举伟业。这份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今天的禹城依然生生不息。记得学校科技节上,我们小组试图复原《考工记》中的“水平仪”。历史社帮忙考证古籍,物理社调试青铜坠绳,美术社甚至用陶土烧制出迷你版“准绳规矩”。当仪器成功测出实验楼坡度时,指导老师感慨:“你们把《禹贡》里‘随山刊木’的智慧复活了。”

更让我震撼的是禹城新区的建设奇迹:昔日的盐碱地上,农民、工程师、设计师共同缔造出国家级生态农业园。站在观景台俯瞰万亩麦田,无人机播撒的种子正落入四千年前大禹规划的沟渠网格中。这种跨越时空的协作,让“沧海桑田”不再是传说。

践行大禹精神,从来不止于遥望历史。作为高中生,我们的书桌便是新时代的“治水战场”。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课业压力,我们效仿大禹“疏堵结合”的智慧——用时间管理“导流”碎片时间,让45分钟课堂化作“引流渠”,专注吸纳知识的活水;用错题本“筑堤”,将易错点分门别类拦截攻克。月考失利时,我们组建“治水联盟”学习小组,如大禹汇聚九州之力般分工协作:数学能手梳理公式脉络,英语达人破解长难句,文科学霸提炼思维导图。晚自习后结伴夜跑的脚步声,恰似远古先民夯土治水的节奏,每一步都在夯实青春的堤坝。我们更将务实创新融入日常:物理课上用传感器模拟古河道水文,我们终于懂得:大禹精神的真谛,不在复刻四千年前的工具,而在以同样炽热的心跳,回应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

我的家乡叫禹城。在这里,四千年的光阴不是尘埃,而是长河的浪花,前浪与后浪永远在对话。当我在实验室调试治水模型时,当我在社区讲解禹城非遗时,当我将《少年禹城说》的演讲稿反复修改时,总能听见远古的夯歌与现代的机械轰鸣交织成曲。这座城市告诉我:真正的文明永远不会凝固在博物馆里,它始终生长在少年的眼眸中、跳动在青春的血脉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禹精神在新时代的河床上,继续奔涌向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