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吃水记忆

原标题:运河不但兴漕运和商业之利,更滋润了德州城——新中国成立前的吃水记忆

20世纪30年代德州小西门外的送水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运河德州段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

大运河不仅带来漕运和商业的繁荣,更滋养了德州城。在新中国成立前,德州人的吃水故事,便围绕着这条河与城内的水井展开。

老德州人的“御河”情结

老德州人是喝御河水长大的,这里所说的御河,指的便是南运河。御河水甘甜可口,清末时期,德州有一种著名特产——喇嘛瓜,沿街叫卖的商贩只要一吆喝“御河水的瓜”,这瓜的价格立马就能贵上三分,足见御河水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优质形象。除了御河水,城里还有几口大井,虽说井水口感稍逊一筹,但对于那些舍不得花钱买御河水的贫苦百姓而言,能有井水喝也颇为知足。

小西门与水市街:因水而生的特殊区域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为贯通南北漕运、加强北方军事防御而下令开凿的永济渠建成。永济渠以洛阳为起点,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主要用于运输粮草物资和军队,是隋唐大运河体系中连接黄河与北方的重要水道。隋炀帝常乘坐龙舟沿永济渠出巡,从此,大运河德州段有了御河的称谓。运河德州段(今称南运河)是指从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到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的这一段,全长45公里。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德州设卫筑城,老德州人的生活,就此在这御河环绕的区域里展开。

德州城与众多古城不同,它设有5个城门,其中多出来的一个小西门,也叫广川门、水门。这是因人而设的特殊城门,目的是为了方便西门内明代德州卫驻军及其家属取水。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常遇春在德州设立守御千户所,洪武九年(1376年),在守御千户所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德州卫。永乐五年(1407年),为加强军事防御,又增设了德州左卫。当时,卫署衙门位于城内西北角,也就是现今胜利花园小区附近。由于卫官世袭,家属随行,这一带满是官府和高档住宅区,附近的两条小路曾一度被称为纱帽街和马道街。官兵们收入高,想吃御河的甜水,却受城墙所限,得绕道大西门取水。于是,官府在驻军西侧的城墙上开凿了一个城门,俗称水门,这个门相较于其他4个城门要小很多。

有了水门之后,打水的人和卖水的人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街道,故而得名水市街。尽管水市街店铺众多,却始终没有卖水的固定店面,因为从事卖水行当的都是贫苦人家,因卖水利润微薄,难以支撑起一个铺面。水市街的店铺大多是为周边衙署和驻军服务的餐馆、杂货铺等,店面规模都不大。在1949年1月登记的商铺中,稍大一些的仅有位于胜利街2号的公利货栈,经理是张汉宣,专营土产。因刚从运河打来的水较为浑浊,需要用白矾净化,所以货栈里最畅销的商品便是白矾。

水市街的卖水人一般都前往桥口码头打水。除了这个取水点外,老德州还有徐家摆渡口、石家园运河西岸、豆腐巷运河井、石家园街北4个取水点。每天天刚蒙蒙亮,运河边便是最为忙碌的时候。当时卖水的人,有的用木轮小推车,车子两边各放置一个大木桶装水;也有用肩挑的,挑着圆形或者方形的木桶。1931年后,木轮水车逐渐被胶轮车所取代,还出现了驴车拉水的情况。

那时,每家每户都备有一口特大水缸,缸装满水后,随即放入一些碎白矾,接着用木棒沿着缸边使劲朝一个方向搅拌几分钟,盖上缸盖,沉淀约半小时后,水就变得清澈,可以使用了。挑水成为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当缸中的水不多时,就得去找挑水工送水来。当缸底部的泥沙积攒过多时,还得及时淘缸。这口缸可不一般,它堪称居家过日子的晴雨表。从水缸的状况,便能知晓谁家日子过得好不好,媳妇勤不勤快。水缸满满当当的,说明主人家勤快;舀一瓢水喝上一口,若是苦涩的,那便是井水,意味着这家人舍不得买水喝;要是甜丝丝的,那便是河水,说明这家人不差钱。

水市街虽因邻近小西门与运河而交通便利,却屡遭战火侵袭。1937年9月30日,日军出动8架次飞机,轮番轰炸小西门,水市街瞬间一片狼藉。10月3日,日军分兵两路,从城墙缺口和小西门冲入城内,水市街南头的一个防空洞内,30多名躲避其中的群众惨遭机枪射杀。1946年6月10日晚,解放德州之战总攻打响,冀南军区独立二团向小西门发起进攻,小西门外的两个碉堡阻挡了部队的前进,战士们用八二迫击炮平射,将碉堡炸上了天。三营的战士们搭起云梯,率先登上城墙,敌人沿水市街向北逃窜。在水市街西北角的碉堡处,溃逃的敌人聚集起来,发起了四次反扑,但均被击退。黎明时分,水市街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水市街改名为胜利街,它北起共青团路,南至天衢路,全长720米,宽约5米。至20世纪80年代,此处仍为人口稠密区,登记住户达425户。

五眼浅水井:贫苦百姓的水源

购买御河水的大多是殷实人家、饭店商铺,普通的贫苦百姓舍不得花钱,只能就近饮用浅水井的水。当时德州城较大的浅水井有五眼,分别是金鸡亭吊桥井、马家大井、三山夹一井、恩泉井和卢家井。

金鸡亭吊桥井,位于南门外东侧,是附近居民的主要水源。为保护该井,1959年于井上建百鸽亭,后更名为龙凤亭。井在亭子中央,正对着亭子内顶绘制的龙凤图案。井水倒映着龙凤,水一晃动,龙凤仿佛活了一般。

马家大井,位于旭升街附近马姓大户人家的花园内。井深10余米,水深3米左右,井口用木框隔成4个小井口,两边各有两块供人休息的条石,附近街道曾一度因这口井而得名大井街。1946年德州解放后,大井街和扛夫厂街合并为旭升街。1956年,马家大井因旧城改造被填平。

三山夹一井,位于原南门东胡同,也就是如今德城区政府办公楼附近。它因夹在两户人家的3个房山之间而得名。井的东、西两侧是两户人家的南房房山,井的北面是一户人家的东房房山,木制井台约0.75米见方,井深约10米,井台与3个房山的间距在1.5米左右。井的南面为通道,通道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街巷南面便是古城墙。新中国成立前后,附近的居民大多饮用这里的水。1958年,因修建原德州(今德城区)市委、市政府大楼,三山夹一井被填平。

恩泉井,位于今华联商厦附近。据传乾隆帝南巡时,随行人员众多,沿途井水多被汲尽。唯独这口井,水源极为旺盛,汲之不竭,为此,乾隆帝御赐其为恩泉井。清末,随着恩泉行宫的消失,恩泉井也销声匿迹了。

卢家井,位于石芦街,是明嘉靖七年进士卢宗哲所修建。他因不满奸相严嵩的所作所为,主动辞官回到老家,修建了府邸,并在府前开凿了一眼水井。这口井深10米,宽1.2米,水深2.5米,面向周边住户开放。1985年因城市扩建,卢家井遭填埋。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井,如地安街的仓敖井、勤奋街的东门瓮城井、德中街井、吕家街井、南关街井等。

与水相关的民俗:打满缸与取财水

老德州的讲究颇多,其中很多都与吃水相关。

打满缸。年三十下午,各家的男子都要挑着水桶,前往井边或者运河边挑水,将家中的水缸以及其他盛水器具都装满水,称作“添财”。旧俗以水喻财,缸满则象征财源充盈,以此期盼来年生活富裕。又因为从除夕晚上接神后到正月初二送神前,民间风俗规定不准添水,所以,年三十下午必须把缸打满水,以满足过年期间的用水需求。

取财水。旧时各家皆备水缸,送水车装载八桶,桶内装满水,送水工用小水桶提水倒入住家的水缸,直至把水缸注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财与水紧密相连,取财水的习俗便源于这种认知。每到大年初二这天,人们早早起床,前往井边挑取第一桶水,大家深信这天的第一桶水象征着一年的财运亨通。这一天,送水工也格外忙碌,给人们送水时会说:“发财了,财水来了。”主人家听到这样的话语也会十分高兴,待送完水后,会多给送水工钱。自家打水的人会在井台边放一挂鞭炮,以此祝贺新年取得第一桶“财”。后来,随着城市自来水的逐渐普及,挑水和送水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时过境迁,如今人们都用上了自来水,省去了挑水的辛苦。回顾取财水这个习俗,从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勤劳朴实的德州人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期盼。

甜水茶俗:运河带来的文化交融

史料显示,茶原产南方,北方初不识其用。唐代中叶,饮茶之风逐渐在全国盛行。明清时代,皇室大力提倡饮茶,民间品茶习俗也蔚然成风。

德州茶市的形成以及茶俗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漕运和商业的繁荣。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允许运河漕船附带运载少量土特产,南方的茶叶、瓷器、海货、蔗糖等源源不断地涌入德州,交易十分红火。德州的北厂街、桥口街是当时重要的客货码头和交易场所,许多漕船、商船在此停泊,茶商、商贩们纷纷在运河边开设店铺。在农村,每逢赶集,集市中心都会摆有茶摊,一人或者几人围坐一壶茶,有的洽谈生意,有的是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还有郎中行医看病也会选择在茶摊。在主要路口摆设的茶摊上,还备有大碗茶,供过往行人解渴歇脚,有时旁边还会设有小吃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