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万
唤头,是民间职业风俗中招揽生意的招牌,有的是响器,有的是旗子,主要用于流动商贩或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招徕顾客。随着时代发展,某些市井乡野熟悉的唤头正在逐渐消失,但唤头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却依然在流传。
《儒林外史》描述范进中举时写道:范进去省城乡试归来后,他的老母在家已饿得头眼发昏。母亲让范进赶紧抱着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卖掉,换点米回来充饥。范进中举的讯息报来后,邻人到集市上寻范进时,见他正抱着老母鸡,手中插着一束草标,正在沿街寻找买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说杨志身困汴梁,想把祖传的宝刀卖掉,换点盘缠到别处谋个出身。主意打定,于是拿了宝刀,插了个草标儿,上市去卖。草标何以成为待售标志?有学者考证,最初的草标专用材料是麦秸草,中原大地是小麦主产区,麦秸随处可见,“麦”“卖”同音;且草有贱的意思,所以在待售物品上插上麦秸草,就表示该物品贱价出卖。时间久了,麦秸草逐渐泛化,草标就成了物品待售的标志。
《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年轻时被母亲赶出家门,闯荡济南。在济南的创业阶段,白景琦手摇响铃,走大街,串小巷,靠街头行医维持生计。白景琦手摇的响铃就是江湖郎中行医的招牌,北京人称之为“手镯铃铛”,又称“虎撑子”。传说药王孙思邈用一个手镯形的圈子撑开虎口,为老虎拔除了卡在喉咙的异物,老虎感恩,为药王看守杏林,留下了“虎守杏林”典故。手镯铃铛的圈是中空的钢管,内有两个弹丸,摇动后发出清脆的响声。江湖郎中以手镯铃铛为招牌,表示自己是药王真传,医道高明。但游走郎中经过药店时不得晃动响铃,因为药店里供奉着药王,任何郎中不得班门弄斧,这是尊师的表现,也有同行业礼让的意蕴。
笔者的邻居是位农畜阉割专业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外出做牲畜阉割的活路。每次外出,他的自行车把上会绑定一根粗铁丝,上边拴一条半尺长的红布条,骑起车子来,红布条飘飘,挺招人眼的。据他说,阉割行业是有祖师爷的,那就是华佗。华佗为曹操治头风病,被曹操下到大狱。一个狱卒精心照顾华佗,华佗临死前把自己编著的医书全部赠予狱卒。华佗死后,狱卒在家精研所得医书,准备改行从医。谁知狱卒的妻子不同意狱卒从医,要偷偷地烧掉医书。狱卒发现妻子在烧医书,赶忙去抢,可惜仅抢出有关阉割牛马术的部分,这才传下了阉割术。阉割术虽属华佗正传,但因其涉及牲畜隐私部位,被时人视作不入流的技艺,难以发展。到了朱元璋当皇帝,除夕晚上,朱元璋微服出访,发现家家门上贴有对联,唯有一阉割户没有对联,于是就在红纸上大笔一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为纪念朱元璋御笔题联,阉割行业自此以红布条为招牌。久而久之,人们认可了这一招牌。谈到近年变化,他说:随着环保政策推行,农户散养猪羊的传统逐渐消失,现在时兴规模养殖,养殖场需为牲畜去势时,都是电话联系,也就不用挂着红布条招揽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