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赶大集

□林晓波

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美丽海滨城市青岛,一直保留着一项融入青岛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的古老传统——赶大集。

在一些地铁口,每到固定时日的早上七八点钟,便可看到一拔又一拔的人扶老携幼、结伴而行。他们拉着购物车,兴致勃勃地涌向附近集市,边逛边询行问市,讨价还价……

集市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们摩肩接踵,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熟人见面打招呼也亮起了高嗓门,一口的当地方言。最后,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归。赶大集几乎是老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天不赶集,心里就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青岛的乡村大集通常由若干条“街”组成,每逢农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开市,或是逢五逢十成集。相邻集市从时间上是错开的,既减少竞争又可确保天天有集可赶。这些大集不仅是农产品、海产品集散地,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民生幸福功能。在这里,农民、渔民与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所以也是区域的信息、文化交流中心。在青岛,不乏传承几百年的乡村大集。如王哥庄大集、灵山卫大集、鳌山卫大集等。为方便市民赶集,在每个大集附近,都留了地铁口,还有若干条公交线路通达。

灵山卫大集是青岛最古老的农村大集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地处“古卫新城”交汇处,依山傍海,交通方便。每逢农历一、六,上万人赶集,人头攒动,声势浩大。当地人说“在灵山卫大集上,没有买不着的东西,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货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集承载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愁记忆。我曾在这个大集上买过现场制作的纯玉米面条,是一位老农用非常笨重原始的机器压制而成,原料就是玉米粒加水,无任何其它添加,劲道滑爽,美味可口,吃完后还想买,可找了很多地方,我再没碰到过。

即墨李村大集位于李村河滩,据《即墨县志》记载,它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30多年的历史,为当时青岛地区24乡集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山东省四大集市之一。李村大集一直被即墨市民看作“老即墨”的文化记忆。

王哥庄大集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形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集因售卖各种新鲜海产品而久负盛名,如大鲈鱼、老板鱼、鸦片鱼、鲍鱼、海蛏子、海虾等,也有许多干海货,如甜晒鲅鱼、干面包鱼、干墨鱼,以及被誉为“海米之王”的崂山金钩海米等。

青岛大集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城市文明,体现着城市的温度,蕴涵着城市的灵魂。不仅是人们购物的好去处,还是体验当地文化和民俗的绝佳场所。青岛大馒头、海胆煎饼、肉脂渣等青岛传统美食现场制作,让集市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来到青岛,领略了山海风光、游览了城市美景之后,还可以逛一逛当地的大集,深深体验胶东沿海文化的韵味与意境。青岛大集这个集历史、文化、美食和民俗于一体的民间去处,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近距离感受到它的亲切与热情,从中觅得属于自己的乐趣,得到心灵的慰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