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李秀丹

李秀丹,女,汉族,1980年8月出生,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徐园子乡马古台村村民。自嫁入婆家,二十年来她如倔强白杨,扎根乡土,精心照料失明婆婆、癌症公公、瘫痪母亲三位至亲,用瘦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以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孝道真谛,并将这份美德深深根植于儿女心中。2022年,获“德州市新时代好媳妇”称号。

寸心牵盲妪,巧手暖残年

二十年前的马古台村,炊烟与鸡鸣里藏着静好。李秀丹初嫁时,日子虽不富裕却温馨,但公婆待她如亲女,她也将老人放在心尖。清晨,李秀丹总是先起身,扫净院子便钻进厨房,每日换着花样给老人做饭,看老人吃得香甜,她心里满是甜意。

然而,命运的风雨总是猝不及防。婆婆的视力日渐模糊,最终被诊断为高血糖并发症致盲。拿到诊断书时,李秀丹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眼见婆婆摸索着墙壁挪动,绝望地念叨“成了废人”,她心如刀绞,紧紧抱住婆婆泪如雨下:“娘,不怕,有我呢!我就是您的眼睛!”

此后,她成了婆婆的“拐杖”与“眼睛”。她在墙边钉上牢固的扶手,晨起牵婆婆到院子感受阳光,讲家中蔬果生长;做饭时把菜切得细碎,一口口喂给婆婆。一次婆婆半夜喝水不小心撞到柜子,李秀丹闻声赶来,见婆婆额头红印,泪涌而出,哽咽叮嘱:“要啥喊我,您别自己动。”那夜她频频探望,不敢睡沉。女儿长大后,她教孩子给奶奶唱歌捶背,稚嫩歌声总能让婆婆露出久违的笑容,藏着对生活的希望,更藏着对儿媳深深的依赖。

侍疾逾寒岁,持家度险关

婆婆生活刚有起色,命运的霜雪再次降临——公公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那消息如同深秋骤落的冷霜,悄无声息却带着刺骨寒意,将刚有暖意的日子瞬间冰封,空气里只剩沉甸甸的窒息感。丈夫在医院走廊痛哭,李秀丹轻拍他背:“别哭,有我,咱好好治病。”

生活的担子骤然加倍。李秀丹更忙碌了,一边照顾婆婆,一边陪公公化疗。化疗副作用让公公难进食、呕吐,她变着做清淡流食,小米粥熬得黏糊方便下咽;公公呕吐后,她总是第一时间清理秽物,用温言软语抚慰老人的痛苦。一个深夜,公公病情加重,呼吸急促、脸色发紫,李秀丹当机立断,让丈夫速唤救护车,自己强压惊慌,凭着所学知识进行急救。救护车到时她汗透衣衫,一路紧握着公公冰凉的手,她不停地呼唤、鼓励。直到公公转危为安,她才靠在墙角落泪,任压抑许久的泪水无声流淌,释放着满身的疲惫与辛酸。抹干泪痕,她又迅速挺直了腰背。

为治病,家中积蓄耗尽。丈夫想留在家里分担,她却坚定地让丈夫外出打工:“家里有我,你在外头安心挣钱,挣到钱才能买药。”千斤重担,沉沉地压在她单薄的肩上。天未破晓她便起床做饭、照料老人;白天抢时间下地劳作,中午又匆匆赶回家做饭;下午继续忙活,晚上给公公按摩、喂药;直至夜深人静,她仍在灯下缝缝补补。

邻居劝她歇歇,她总是一句“年轻,扛得住”带过,可无人知晓,多少个夜晚,腰背的剧痛折磨得她辗转难眠。公公病情稳定时,拉着她的手老泪纵横:“秀丹,委屈你了,爹对不起你。”她泪涌而出:“爹,这是我该做的。”然而,纵使李秀丹夫妇倾尽所有、竭尽全力,病魔最终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公公,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

双肩承两老,双翼护雏欢

公公的离去让婆婆深陷悲伤。李秀丹强忍自己的哀痛,想方设法逗婆婆开心,搀扶她晒太阳,陪她聊天解闷,用点点滴滴的温暖,慢慢驱散老人心头的阴霾。然而,生活的考验并未停歇。2022年春,李秀丹的母亲因脑血栓瘫痪,她赶去看到不能动弹的母亲,她心如刀割,泪流满面,毅然将母亲接回了家中。

东屋是失明的婆婆,西屋是瘫痪的母亲。李秀丹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在两间屋高速旋转。梳头喂饭、擦洗翻身,还要忙农活琐事,常常刚安顿好这边,那边又有需求,一天下来,骨头像散了架,她却从不抱怨一声。为补贴家用,她学会了编织网兜。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一盏孤灯伴着她疲惫的身影,手指翻飞。困意袭来,就用凉水拍拍脸提神。卖网兜换来的每一分钱,都小心翼翼地用在了老人的医药费和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上。

生活的苦涩,她从未让孩子们沾染半分。女儿酷爱二胡,她省吃俭用请老师;儿子喜欢书法,她陪其磨墨写字,满心欢喜。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早早懂得了孝亲敬长的道理。女儿放学回家,先给奶奶姥姥捶背唱歌;儿子写完作业,也会主动帮忙端水扫地。一次,她累得伏在桌上睡着了,儿子悄悄为他盖上毯子,又端来一杯温热的水。醒来那一刻,望着懂事的儿子和那杯水,所有的辛劳仿佛瞬间烟消云散,唯有暖流在心中奔涌。

二十年光阴荏苒,李秀丹就像一棵树,坚韧、挺拔,为这个家遮风挡雨。她的孝心如同不灭的灯火,温暖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悄然点亮了邻里乡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是这份平凡中的伟大,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亲之歌。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闪光,也看到了家风传承的力量。相信在她的影响下,这份孝亲的家风会一代代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