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仁强,男,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齐河县委党校副校长。在家庭里,他是用31年坚守诠释“孝老爱亲”的好儿子、好丈夫;在讲台上,他是传播党的理论的优秀教师;在乡村,他是播撒孝道文化的文明使者。他把“孝”刻进骨髓,从照顾多位患病长辈到带动家风乡风向善向好,书写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先后荣获齐河县“最美家庭”、德州市“最美家庭”、德州市文明家庭、山东省五好家庭、全国五好家庭等荣誉。
病床前的坚守:用行动诠释“孝”的真谛
1994年,沈仁强与高文青结为夫妻时承诺:“咱是人民教师,得把‘孝’做好,让老人安享晚年,给家人做榜样。”这句承诺,成了他31年的行动指南。婚后第六年,82岁的奶奶半身瘫痪,夫妻俩白天忙于教学,晚上轮流照料。奶奶去世后,母亲脊椎滑脱做了大手术,他们坚持每两小时给母亲翻身防褥疮。此后十几年,父亲、岳父突发脑梗,叔叔患糖尿病需长期照料,岳母肺癌晚期……六位长辈接连患病,沈仁强一家成了“特殊护理员”。叔叔因糖尿病引发脑梗住院43晚,他衣不解带照料,叔叔骄傲地对人说:“这是侄子,跟儿子一样!”
即便工作繁忙,沈仁强每晚回家必看老人。岳父脑梗后情绪低落,他便推着轮椅带岳父故地重游、外出旅游,路上细心垫稳轮椅、背老人上站台;岳母化疗胃口差,高文青变着花样做细软饭菜,一口口喂食,让老人热泪盈眶:“有这样的儿女,是这辈子的福气。”
家风里的传承:让“孝”成为最美的家训
“党员干部不仅要自己孝,更要带动全家孝。”在沈仁强影响下,孝亲敬老成了家庭默契。2018年冬,父亲脑梗加重,沈仁强忙于工作,弟弟妹妹主动分担,妹妹请假回家照料母亲,弟弟承包买菜做饭,一家人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孝道要从娃娃抓起。”每逢节假日,沈仁强组织全家吃团圆饭,小辈敬茶问安,长辈讲家风故事,这一习俗延续二十多年,让小辈自幼懂尊重。如今,他的儿子加入敬老服务队,寒暑假为老人捶背,还主持村里春节联欢会,成了孝道风景。
这种家风也感染了同事,党校年轻教师受其影响,有的接父母同住,有的定期给长辈寄物品,单位形成“比孝行、传家风”的好氛围。
乡风中的播撒:以“孝”为笔绘就文明画卷
“党校教师既要讲理论,更要做表率;既要管好小家,更要带动大家。”沈仁强将孝行延伸到乡风建设。2013年,他在义和村发起“国学讲堂”,首讲“孝亲敬老”,结合自身经历讲“孝是德之本”。有村民因儿子不付赡养费发愁,听课后主动劝儿子,“你沈大哥照顾那么多老人不叫苦,咱别让人笑话。”如今,“国学讲堂”成了村里的“矛盾调解站”,化解了不少家庭纠纷。
为让孝道扎根,他推动设立“敬根重源榜”,将80岁以上老人上榜;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儿女”并传播其事迹。村民杨金英照顾公婆30年获评“德州好媳妇”,其婆婆说:“强子倡导孝顺,是我们老人的福气!”在他带动下,义和村孝亲氛围浓厚,重阳送饺子、中秋送月饼,年轻人组建“助老服务队”帮独居老人,孩子们也学着孝敬长辈。
沈仁强还将家风建设融入教学,在干部培训课上讲自家故事,他说:“党员干部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家庭孝亲,社会才能和谐。”
此外,他还非常热心公益,2002年将准备买房的3万元(当时一套房约4万元)捐出,资助20多个孩子上大学。2005年房价上涨到12万元,他们卖掉平房、东拼西凑才买房。妻子说:“错过楼房多花钱,错过孩子成长期才可惜!”如今他们仍联合社会力量资助困难学生。
31年孝行不辍,沈仁强用党员担当、教师责任、家人温情,书写“孝老爱亲”的动人诗篇。他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孝的真谛:是病床守护,是家风传承,是乡风传递。这份平凡中的大爱,是好人的鲜明底色,也是城市最动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