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王秀英

王秀英,女,1932年12月生,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王辛村原妇女主任。九十多岁高龄的王秀英是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出了名的贤妻良母。王秀英的大姑姐30多岁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当时家里已经有11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情况下,她仍然坚持把两个外甥接回家里抚养,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对待老人也非常孝顺,冬天天寒,每晚都要给老人烧火炕,把被窝焐得暖暖的。村里谁家有难处,她都主动搭把手。她是村里最早的妇女主任,也是当年唯一的女干部,进入80年代,50多岁的王秀英卸任妇女主任,可她依然闲不住,每年入冬前,主动给村里的孩子做棉衣,常常一做就到凌晨。身为村里最早且唯一的女干部,她还是村里干事创业的“排头兵”。

心怀大爱接甥归  孝亲敬老润亲情

在家里,王秀英是出了名的贤妻良母。王秀英的大姑姐30多岁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当时家里已经有11口人,全靠父母挣工分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高拥军说,即便如此,母亲王秀英还是坚持把两个外甥接回家里抚养。她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如今,两个外甥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把王秀英当作亲妈一样孝敬,逢年过节总会第一时间赶来探望。

“嫂子对老人特别孝顺,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给公公婆婆倒尿盆、叠被子;冬天天寒,每晚都要给老人烧火炕,把被窝焐得暖暖的,在村里提起她的孝行,没人不竖大拇指。”小叔子高光月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炕没烧热,王秀英便把自己的棉袄盖在婆婆被子上,自己穿着单衣在灶房守了半宿。

长嫂温情暖家人 巧手缝衣惠乡邻

“长嫂似母,这是我这辈子最深的感受。”比王秀英小20多岁的高光月感慨道,他还清楚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赶路,王秀英总是比他起得更早,在三块砖支起的锅灶上,为他煮切碎的玉米饼子,还特意在上面裹上薄薄一层面粉,煮好后滴上几滴香油。“那香味儿我记忆犹新,现在想起来还倍感温暖。”高光月说。

“婆婆就是个热心肠,村里谁家有难处,她都要主动搭把手。”儿媳魏凤英说。王秀英卸任妇女主任后,本该在家带带孙子、颐养天年,可她依旧闲不住。每年入冬前,王秀英总会带回来一堆棉布和棉花,忙着给村里的孩子们做棉衣。那时候年轻妇女大多不会做针线活,王秀英就主动揽下来,常常一做就到凌晨。现在村里很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都穿过她做的棉衣。

党员带头冲在前 巾帼担当映初心

“咱是党员,啥事都要带头。”20世纪50年代,王秀英身为村里最早且唯一的女干部,和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丈夫高光明,一同成为村里干事创业的“排头兵”。王秀英虽身材矮小,却从不畏惧重活累活,耪地、割麦、锄草,样样冲在最前。儿子高拥军回忆,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劳作,为集体事务忙碌奔波。那时集体挣工分,王秀英天不亮就带领妇女们下田,直到天黑才回家,甚至半夜还在为第二天的劳作做准备。

“党员不带头,谁带头”,这句她常挂在嘴边的话。王秀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整个家庭。在她和丈夫的带动下,小叔子高光月20多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村党支部委员,为村民办实事。她的长孙高斌参军入伍,在边疆服役12年,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退伍后,高斌依旧保持军人作风,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正如高光月所说,他们一家以党员身份为荣,以王秀英为榜样,将这份初心代代相传。九十多岁高龄的王秀英,虽可能记不清过往的许多细节,但她胸前的党员徽章始终闪耀,70年初心如磐,既映照着田间地头的担当,也温暖着柴米油盐的亲情,激励着辈辈相传的坚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