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正义携木雕技艺返乡创业,推出本地文创产品——一刀一凿“刻录”禹城故事
徐正义(左)和员工直播介绍产品特点
徐正义指导员工雕刻细节
雕刻作品《大禹治水》
徐正义赶制订单产品
对枣木坯料进行打磨处理
雕刻凤凰羽毛
外地客商选购枣木工艺品
□文/图本报记者杨戈孙芷琪本报通讯员梁民张伟靖
近日,禹城市小艺初品(山东)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手工雕刻室内,徐正义正专注地用刻刀在枣木坯料上创作,片刻间,凤凰的羽毛便显现出来。
这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是一块粗糙枣木经历切割、雕刻、打坯、修光等10多道工序的“蜕变”。
今年36岁的徐正义,从小对木头、石头感兴趣。家里的古玩物件,他总爱拿在手里端详纹路、琢磨造型。上大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雕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位雕刻木制烟斗的师傅,便跟着练刀法、学技巧,技艺在练习中日渐扎实。
2014年,徐正义放弃外地的工作,回到禹城老家。“做枣木雕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咱禹城有这么多枣树,枣木这么好的材料,不能被埋没。”于是,他在老家办起枣木雕刻工作室,把爱好变成了事业。随着订单慢慢多起来,2021年,徐正义成立了小艺初品(山东)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专注木雕工艺美术。
“机器批量生产快是快,但雕出来的东西没灵气,手工雕刻的温度和细节,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这是徐正义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手艺的价值藏在每一道工序里。枣木工艺品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数十道精细工序,每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选材是第一道关,徐正义对木料的要求近乎严苛:必须是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的树种。尤其是根雕,最好选用被淤泥淹没、深埋土中的阴沉根木——这类炭化后的木料,雕出的作品能长久保存。在创作中,对于每块材料,他都会根据枣木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来构思设计,依形而雕,保留材料本身特色,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木雕既要守住传统,也要扎根生活。”徐正义说,为此,他带领团队积极创新:一方面推出凤凰、九龙献瑞等吉祥造型的现代审美作品,广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深挖禹城文化,打造含大禹治水、本地革命故事等元素的枣木文创,兼具质感与地方故事,成为“宝藏文创”。同时,通过淘宝、抖音直播等平台,把枣木工艺品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在徐正义带动下,公司聚集了30多名雕刻人才。小艺初品的枣木雕刻小到手串、吊坠,大到陈列摆件,已有600多种,每一件都造型典雅、纹理清晰,透着手工雕刻的巧思。公司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2022年,公司被授予“德州市市级非遗工坊”称号;2023年,徐正义被评为德州市入乡返乡创业百名能人、新时代禹城最美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