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人 逐麦“收”丰年

原标题:连续6年到平原县跨区作业的安徽农民王金和夫妇,今年带着女儿女婿一起来了——一家两代人 逐麦“收”丰年

6月10日,王金和驾驶收割机穿梭在麦田里

6月11日,自拍一张“全家福”

2021年6月19日,王金和驾驶的敞篷收割机淹没在尘土中

2019年6月12日,在敞篷收割机上作业的王金和“全副武装”

2019年6月11日,妻子为工作一天的王金和拂去头上的粉尘

6月11日,何本芬看着王金和指导何先进保养收割机

6月10日,王金和在有空调的驾驶室里作业

6月9日,收割间隙,何先进、王玉梅与家中的孩子视频通话,他们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母

□记者周坤摄影报道

6月9日早晨7点多,两辆载着联合收割机的卡车驶入平原县恩城镇刘宁口村。

首车下来的是王金和、何本芬夫妇,后面一辆车下来一对年轻夫妻,是王金和的女儿王玉梅和女婿何先进。

今年47岁的王金和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肥南镇曹沟村人,是跨区作业的“老麦客”,他们已连续6年来刘宁口村收割小麦,今年把女儿女婿也带来了。

简单吃过早饭,村里的麦收经纪人刘化敬就开始给他们分配任务:“老王,你们老两口去村西头,那里有四五户的麦子要收。”“小何,你们小两口去村北,有人在那等着你们。”

两台收割机缓缓从卡车上驶下,驶向不同的收割地点。

王金和是收割作业的老把式,熟练操纵着收割机穿梭在金色麦田中。何本芬用对讲机指挥着收哪个地块,并把先后顺序排列好,与村民对接亩数,做好记录,结算、收款都是她的事。何先进也有三四年的收割经验,驾驶收割机一点也不逊色于老王。

2019年、2021年,记者曾两次在刘宁口村采访王金和夫妇。满脸粉尘的王金和、忙前忙后的何本芬、地头上的午饭、挑灯收割的场面……许多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以前的收割机是敞篷式的,作业前,何本芬要用风镜、口罩、帽子、围肩把王金和“全副武装”起来。即使这样,收割完王金和也会成为“土人”,满身粉尘,让人心疼。

何本芬说,他们进行小麦收割跨区作业20年了,差不多每2年就更换一台新机器,这台收割机是去年8月新买的,新机器带篷有空调,王金和再也不会满身粉尘了。新的收割机不但功能更全更先进,马力也大了,收割效率提高了不少。

两天的收割很快结束了,两台机器分别收割200多亩小麦。王金和夫妇准备直接回安徽,老家有40亩水稻等着他们回去种。女儿女婿将一路向北,到河北、天津等地继续收割小麦。

11日早晨8点,离开刘宁口村时,他们自拍了一张“全家福”。看,在金色的麦田里,一家四口笑得多甜!

8点30分,两辆载着收割机的卡车驶出刘宁口村,向着各自的目的地驶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