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照镜子险被转走400万 ——警惕 AI 人脸识别诈骗新套路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赋能生活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异化为新型诈骗工具。近期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犯罪团伙已熟练运用 AI 技术结合心理操控手段实施精准诈骗,为公众筑牢数字安全防线敲响了警钟。

警示案例——在家照镜子引来的 “财富危机”

上海市民陈阿婆(化名)在家中接到一通自称 “银联客服” 的电话,对方称其名下理财账户存在 “利率调整风险”,需立即 “升级账户保住高收益”。慌乱中,陈阿婆按照对方指引,下载了所谓的 “安全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镜子完成 “人脸识别验证”。

当日,银行监测到陈阿婆账户异常:其定期存款分 4 次转为活期,并试图向境外陌生账户转账累计近 400 万元。由于无法联系到本人,银行果断报警。警方及时介入后发现,陈阿婆手机已被植入 4 个涉诈软件,其中 2 个程序通过 “通话转移” 功能拦截了银行短信通知,骗子则利用远程获取的人脸识别信息绕过支付验证,企图转移资金。

万幸的是,经银行和警方联动处置,陈阿婆的银行卡被紧急挂失,剩余 380 万元存款成功冻结,为陈阿婆挽回了损失。

案例分析——诈骗手法拆解

1、身份伪造与焦虑操控

骗子冒充银联、银行等权威机构,利用老年人对金融政策的认知差,以 “账户异常”“利率调整” 等话术制造恐慌,瓦解受害人理性判断。

2、技术滥用与信息劫持

AI 人脸识别伪造:诱导受害人 “照镜子” 完成人脸采集,通过 AI 技术截取动态图像绕过活体检测,伪造身份验证;

通信链路拦截:植入木马软件阻断短信、转移通话,切断受害人与外界的信息交互,隐蔽实施资金转移。

中荷人寿温馨提示——三步防御策略

1、身份核验双保险

对自称 “官方客服” 的来电,通过银行官网、官方 APP 独立渠道二次核实,拒点陌生链接、拒回未知号码,警惕 “限时转账”“私下办理” 等话术。

2、生物信息严管控

人脸识别、指纹等生物特征属最高安全认证,严禁向陌生场景暴露(如 “镜中人脸采集”“不明二维码扫描”); 定期关闭手机非必要的 “摄像头 / 麦克风” 权限,阻断恶意软件数据窃取。

AI 技术本为赋能生活的工具,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犯罪手段。面对 “远程人脸识别”“私密信息传输” 等高危场景,我们需时刻坚守 “不轻信、不盲从、多验证” 原则。中荷人寿始邀您共筑 “技术防御 + 意识警觉” 的双重安全防线,守护您数字时代的财产安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