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山东人说话了!

2021年9月22日,北京游客王岩发布一则长视频称“山东人都不说话的吗”,讲述了她在山东旅游时的暖心经历。这句略带调侃的疑问,恰似一把钥匙,叩开了齐鲁大地最深沉的文化密码——山东人用行动诠释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千年古训。而当2025年4月17日,北京地铁上一位挺身而出的山东籍女孩小杨,用“我愿意跟他挨着”的铿锵话语维护陌生人尊严时,人们又猛然发现,山东人的“说话”从不缺席,只是他们选择用不同的方式让善意与正义掷地有声。

无声胜有声:行动是最高级的语言

在游客王岩的镜头下,山东人的“沉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民宿老板挂断电话后默默送来牛奶,啤酒商家面对提醒直接退款,二手滑板卖家不求回报地借出物品……这些场景中,山东人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但他们的行动却很实在。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道破了齐鲁文化的核心——比起华丽的承诺,山东人更相信脚踏实地的付出。这种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将语言转化为更厚重的力量:一桶牛奶的温度、一笔退款的诚意、一块滑板的信任,都成为无需翻译的“方言”,在陌生人之间架起温暖的桥梁。

(视频原载于2021年9月24日齐鲁网·闪电新闻)

仗义执言:遇到不公要去管管

然而,当北京地铁上那位山东女孩对不公发出质问时,人们又看到了山东人“开口”的另一种形态。面对乘客对乘车人的羞辱,她挺身而出:“我愿意跟他挨着!”短短七个字,如金石坠地,击碎了偏见与傲慢。这一刻,沉默的山东人“开口”了,但他们的语言不是辩解,而是捍卫;不是喧哗,而是担当。正如女孩父亲所言:“山东人就是这种性格,看到不公都想去管管。”这份“开口”,并非对沉默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仁义”二字的忠诚——该行动时无声奉献,该发声时寸步不让。

沉默与开口: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

从民宿前台的牛奶到地铁车厢的仗义执言,看似矛盾的两幅画面,实则勾勒出山东人完整的精神肖像。“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但孔子亦强调“见义不为,无勇也”。山东人的不说话,是骨子里的憨厚耿直;而关键时刻的开口,则是对道义责任的坚守。他们用沉默守护着最朴素的善意,又用直言捍卫着最基本的尊严,二者如同黄河水与泰山石,共同浇筑出这片土地的精神脊梁。

当“山东人都不说话的吗”的疑问遇上“我愿意跟他挨着”的宣言,我们读懂的不仅是地域性格,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最好的语言从不在舌尖打转,而在牛奶的温度里,在滑板的善意中,在挺身而出的勇气间。山东人确实说话了——用千年未改的淳朴行动,用关键时刻的赤诚发声,讲述着中国人最珍贵的品格故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