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州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宏捷,博士视野拓艺路,匠人指尖塑风华——錾古铸今 一丝万象
杨宏捷用火枪熔化银料
《宝相多宝簪》
《蝶恋花·春景》
搓花丝
《玉兔映月》
□文/图本报记者芦瑞瑞
9月9日,秋风起,长空如洗。
走进德城区桦林万豪公馆,推开工作室的门,只见32岁的杨宏捷身材高挑,容貌清丽,眉宇间藏着几分灵气。
穿过客厅,步入空中庭院东侧的操作间,四面墙壁和案台上摆满各种工具和材料:火枪、焊药、搓丝板、镊子、制子……这些工具显得与她格格不入。
直至她拿起火枪熔化一块银料,将熔料倒入油槽锻打出雏形,过火后通过拉丝板拉出一根0.16毫米的银丝,所有动作一气呵成。那一刻,她与匠人看似矛盾的身份才得以统一。
杨宏捷是德城区人,本硕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博士就读于泰国易三仓大学。2022年,她获评德州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繁忙学业之余,习得这门技艺,既是惊喜也是缘分。用设计思维理解技艺,用技艺落地设计,是我的幸运。”杨宏捷言语干脆,笑声爽朗。
本科期间,有一次到故宫博物院参观,她被一枚清朝宫廷簪子“勾了魂”。回去以后,连夜画出图样,一门心思要复刻一件一模一样的作品。
一切远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既要学技艺,还要搜集清代各种珠宝,两件事的难度不相上下。前后两个月,她辗转西南多个省市,却空手而归。
簪子的核心制作技艺是花丝镶嵌,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普通金银工艺,秦汉趋于成熟,明清发展至鼎盛并形成完整体系。这项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成工艺品。从熔化一块银疙瘩,到拉出细丝,掐出纹样焊接,最后嵌上珠宝,中间共有20多道工序。
经苦苦寻觅,杨宏捷于2015年拜河北省冀州区康氏花丝技艺传承人康运青为师,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悉心学艺。
工作室展柜里,花丝镶嵌作品《蝶恋花·春景》格外显眼,这枚簪子曾获“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蝶翅纹路细如蛛丝,点翠后的花瓣色彩明艳,仿佛闻得到花香,看得见蝴蝶飞舞。
这份灵动,藏着她融合南北技艺的巧思。读研期间,杨宏捷跟随导师走遍贵州、云南的苗寨,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第五代传人麻茂庭请教。在贵州黔东南苗寨,她守在老银匠的火塘边,记录最原始的錾刻脱模工艺的详细步骤:锌水倒进银匠世家传承的古老铜模具,在草纸中溅起火星,锌模冷却后敲錾,立体银饰瞬间成形。“苗银没有宫廷花丝精致,却把迁徙故事刻进纹路。”杨宏捷说,她还发现苗银的素面花丝与空心工艺,能解决传统花丝首饰“重、贵、不日常”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到泰国易三仓大学读博,是因为清迈当地银器工艺与我国西南苗寨一脉相承,这坚定了她“技艺+文化”的创作方向。
怎样把花丝镶嵌传统技艺更好融入当代饰品,使其焕发新生,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有很多插曲:展会上,了解到一门新鲜工艺,想要嫁接过来,屡次试验均不成功,搁置两年,竟做梦梦到突破瓶颈的方法,醒来一试,竟然成了;在院子里做脱模试验,尝试几个配饰的新款式,但因为液体脱模剂出了问题,燃起大火,身上被烧伤……“兴趣为师,自带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杨宏捷说。
她创新设计的缠枝纹锁骨链,沿用故宫簪子的填丝工艺,却将繁复簪头改成小巧吊坠,结合苗银轻薄技法,重量仅3克;凤凰簪是在德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青玉双凤浮雕匕的凤凰纹样上得到灵感,素面设计贴合日常穿搭。
目前,她正与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合伙人合作。一方面,开通线上渠道,设计出售多元产品;一方面筹备DIY教学项目,计划通过体验课让更多人接触花丝镶嵌技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杨宏捷一刻不敢懈怠,她希望设计出更多既有文化底蕴,又贴合本土风格的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