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德州

原标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脚投票德州——我市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纪事

今年2月,禹城开展功能食品及机械设备外贸优品源头直采活动,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

□本报记者王志强 邓静 本报通讯员马俊良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企业和百姓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让德州这片发展热土活力涌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有企业总量达18.19万户,同比增长3.86%,增速跃居全省第一。

在德州,企业愿意留下、健康发展,靠的是什么?答案就在于我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突破,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用“下沉式”服务替代“坐等求助”,将服务效能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为德州的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

厚植“法治沃土” 营商环境有力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市强化制度供给,推动出台《德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多部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制定《德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德州市政务服务信用信息应用办法》等,规范并引导各级各部门落实各项举措,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

每条法规都紧贴“市场脉搏”,各级政府部门用“铁脚板”丈量法规、规章落地的精度,着力将“纸面规定”转化为“地上实践”。

“真没想到,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同送达的还有《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合规建议书》。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更为我们指明了改进的方向。我们还学会了在线进行信用修复,切实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得益于市司法局和市发展改革委推行的涉企执法“三书同达”工作机制,某运输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合规发展更有信心。

“三书同达”工作机制在告知企业违法事实及处罚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针对性整改建议,明确行政处罚信息的公示途径、信用修复条件与流程,引导行政相对人学法守法,增强合规经营意识,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以前怕上门检查,现在我们都盼着执法部门来‘体检’!”在庆云县的山东绿能环宇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企业负责人刘晓军正认真学习《锂钠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全周期依法经营指引》。

从“怕检查”到“盼体检”,这一鲜明转变,正是我市系统推进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重塑执法服务理念的生动缩影。针对以往存在的检查随意、重复执法等问题,我市全面推行“扫码入企”智慧监管模式。执法人员进入企业前,必须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通过“鲁执法”平台完成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事后评价等,实现执法全程透明化、可追溯。不少企业负责人反馈:“‘鲁执法’App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上。”

规范执法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让企业“会守法、能合规”。我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特点,创新推出“一业一册”依法指引,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清晰明了的产业“说明书”,为企业提供操作性极强的合规“导航图”。从“找问题”到“送方案”,聚焦服务精度与深度,各县市区展开多项探索。

创新审批机制 “高效办成一件事”有速度

日前,齐河金源智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体验了一把高效服务。齐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发区分局网格员第一时间响应企业需求,全程帮办代办,仅用1个工作日便办完所有手续,解决了项目推进难题。

像齐河县实施的网格化创新服务,如今已在德州全面铺开。一张“服务网”正高效运转——3676家企业被划分为309个服务网格,309名专职网格员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业务咨询、帮办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今年以来,仅通过网格服务,就响应企业咨询近万次,完成上门服务和代办事项2000余件,政府的“多跑腿”换来了企业的“真省心”。

网格登记是我市推出的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改革中的重点任务之一。服务企业,我市并未止步于单个环节的效率提升,而是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的全周期服务生态。从项目落地到后期运营,企业的关键决策背后,都有政府精准、高效、制度化的响应作为支撑。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走进厂房车间,成为企业发展路上的“同行者”,“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的“标配”。

聚焦市场主体痛点,通过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我市持续深化“集中注册+网格登记+‘个转企’一件事”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改革。针对园区“住所证明获取难”问题,德州将集中注册地备案列为2025“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通过制度、平台、服务“三位一体”改革,显著提升登记便利度。同时,为个体工商户转型企业提供“极简审批、极优服务”,打通企业从落地到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改革以来,成效显著:全市已备案集中注册地62处,标准化地址超9500个;近2000家市场主体快速完成登记,跑腿次数减少超50%,登记注册时间压缩约70%;超100家个体工商户成功升级为企业,带动新增就业120余人。

以“一件事”改革推动服务“大集成”,正成为德州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亮丽名片。

主动向前一步 助企纾困有温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做到“有呼必应”。对此,今年我市工信部门深入开展了“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企业活动。

不久前,一项为企业找“搭子”的举措,激活了产业链。在德州,围绕氢能供需的“牵手”,使两家企业成本降低、效益大增。

这对“搭子”分别是临邑县的山东华邑化工有限公司和禹城市的福田药业。曾经,一边是副产氢气“滞销”,另一边却要高价外购——这一矛盾,在我市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优服务、促发展”走访企业活动中被发现并破解。

今年7月初,市工信局副局长于吉江带队走访华邑化工时,注意到企业氢气滞销的难题。我市借鉴山东省“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经验,迅速组织“有氢用氢”专场对接会,帮华邑化工与糖醇企业“牵线搭桥”,还协助办理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等手续。

成效立竿见影:华邑化工的氢气日销量从0.5吨猛增至5吨以上,年新增收入预计突破3000万元。福田药业也受益匪浅:“家门口”的氢气,每立方米价格比从省外采购低0.2元,运输距离从150公里缩短到30公里,一年就能节省近200万元!

一增一减之间,两家企业双双受益,产业链韧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当前,区域竞争已从投资环境比拼转向发展生态较量。各部门立足本职,主动靠前服务、打破部门壁垒,持续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暖通空调产业是武城县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在鲁权屯镇产业园的千余家相关企业,经常需办理各类行业资质。以节能认证为例,过去企业需梳理相关资料后,前往位于北京或合肥的国家指定认证机构申报,经常会来回奔波修改。

武城县创新推出“政务服务+行业协会”模式,由武城县行政审批服务局鲁权屯分局与山东暖通空调产业协会合作,建立办理各类行业资质的长效机制。“我们推出‘打包办’模式,定期邀请认证机构工作人员上门,为园区多家企业进行现场认证。现在,企业仅需2至3个月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山东暖通空调产业协会会长王宝亮说。

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推出工业厂房分割及变更登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推出“租赁土地项目开工”一件事,推动土地向优质企业集中;金融部门推出“金服制度”改革及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新模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企业需求在哪里,政务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随着改革系统集成、服务持续升级,“生态优-企业强-产业兴”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形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