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非遗项目(传统蓝染)传承人王玉梅—— 染一抹草木蓝

王玉梅(前)带领孩子们运用扎染工艺制作装饰画

□本报记者芦瑞瑞

8月12日午后,德城区东艺美术画室一角的染缸里,板蓝根叶子发酵成的染液泛着黄绿色光泽。王玉梅将一块打湿的白布浸入其中,拎起时,布面如被春烟笼罩。片刻,氧化作用让黄绿色悄然转蓝,仿佛蓝天晕染开的颜色。

王玉梅今年51岁,20多年来不断研习传承蓝染技艺,2024年获评德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蓝染)代表性传承人。

蓝染缘:把童年记忆印在画布上

王玉梅展开一幅扎染装饰画,海波纹路泛着青黑光泽。她的指尖划过布面说:“这抹色彩是靛蓝的极致。”

传统蓝染有扎染、蜡染、夹缬、灰缬(蓝印花布)四种工艺。王玉梅主攻扎染与灰缬。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结后染色,通过不同技法产生独特花纹。灰缬(蓝印花布)则是以天然植物为染料,通过型糊染工艺在白布上印制蓝色花纹,是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代表。

她与蓝染的缘分藏在童年记忆里。小时候,看老人染出的布蓝得透亮,心生好奇。2001年,在德城区经营了一家画材店,闲暇时重拾那份念想。她向人讨教古法,用板蓝根叶子做实验。第一次染出的布晒干后成了灰绿色,她很快发现问题出在发酵环节——板蓝根叶子需经草木灰水发酵,氧化后才能显色。

2015年,画材店搬迁后空间变大,王玉梅辟出一间作为蓝染工作室。最早是给一些艺术院校做教学衬布,那批唐松纹蓝布被美术生用作静物写生背景,老师们觉得比工业布更有质感。订单从这里起步,定制茶席的顾客、邀请开课的学校,让蓝染渐渐从爱好变成她的事业。

布与色:传统手艺的温度与奥秘

“染布如同养育孩子,需顺应天性。”她坚持用纯天然面料,亚麻吸色快、真丝染后偏紫、羊毛则需反复染三遍颜色才能稳定。化纤布行不通,正如冷水煮不熟米,唯有天然面料能契合植物染的脾气。

最磨人的是扎染。她谈到,《海上日出》的布面褶皱如浪,是她用麻绳捆了又拆、拆了又捆反复试出来的。“麻绳勒得松一分,染出的纹就散;紧一分,又会僵。”她记得那天捆扎时,窗外的日头从东边移到西边,麻绳在布上勒出的凹槽里积了细碎的染液,等解开时,深褐的绳痕与浅蓝的布面交叠,倒真像海浪撞在礁石上的泡沫。单是捆扎就用了一个多小时,染三遍才出层次:第一遍是朦胧的月白泛蓝,第二遍添了云絮般的深纹,第三遍是沉下去的蓝,恰好托出“日出”时那抹渐亮的白边。

固色的秘诀在细节。染液中加草木灰水,既能助力发酵,又能让颜色更持久。

变与不变:让蓝染有更多可能

工作室墙上,一幅仙鹤纹样的蓝染作品格外醒目。

“那是儿子画的传统图案。”王玉梅介绍,儿子田伟仑熟练掌握电脑绘画,他借鉴中国传统图案和民间绘画艺术,设计出既传统又有现代感的图案纹样,母子俩经常分工协作。丈夫是位画家,虽不直接参与,却总能在选品时给出建议。

获评非遗传承人后,王玉梅的蓝染课堂从工作室延伸到社区活动室。她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准备小方巾、玻璃球和皮筋,孩子们亲手实践,云朵、鲜花等图案在布上慢慢显形,晾干后做成发带、胸针、小动物等;给中学生讲蓝印花布工艺时,带大家刻制简易花版,印出的蓝布被裁成笔记本封面,页脚还留着染液氧化时的渐变蓝边。有一次在社区举办作品展,孩子们用蓝染布做的汉服袖摆、团扇面、笔袋排成一排,深蓝浅蓝的纹样里,藏着他们对传统的全新解读。

蓝染的生命力藏在变与不变里:植物染的本真不变,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在变。画材店的老顾客常来“跨界”:画家定制染布做画布,书法家想在蓝布上题字。王玉梅高兴的是,这抹从童年记忆里走来的蓝,通过创新,终究印在了更多人的生活画布上,不失本真,却又带着时代的鲜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