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德(右)高兴地戴上“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和儿子李文斌谈起当年入党的情形
李文斌夫妇每天把父亲的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
□文/图本报记者芦瑞瑞邢仁宇刘振兴
8月15日,走进李树德位于天衢新区的居所时,他正坐在窗边翻阅报纸。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银白的发丝上,时光仿佛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这位出生于1925年的百岁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悠然自适。他是土改时期的农会文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商业尖兵,是家风传承的长者,更是勤劳朴实劳动者的缩影。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沧桑巨变,用勤劳坚守、爱国奉献,书写了扎实厚重的人生长卷。
时代浪潮里的青春担当
1946年6月,德州解放的消息如春风一般,吹遍李树德的家乡德县(今德城区)贾庄村的每个角落。
“解放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农民协会的成立。”李树德回忆,筹备成立农民协会时,村里识字的人寥寥无几,曾上过私塾的他欣然接受邀请,成为农会文书,从此踏上为乡亲服务的道路。
22岁那年,经推荐,他到曹村区财办工作,负责记录公粮收缴情况。当时只管饭,没有工资。时间一长,不少人便回家种地了,可李树德却坚持了下来。农忙时他早早下地,忙完农活就往单位赶,常常月亮升起来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妻子心疼他两头奔波太辛苦,他却总是笑着说:“党需要有人做事,咱不能掉链子。”1948年,李树德成为正式员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供销社,李树德被调到曹村区供销社担任会计。他白天在柜台前记账、盘点,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商业知识、熟悉供销业务,很快成为骨干。
李树德一心向党,信念在岁月淬炼中愈发坚定。1956年,这份在心底酝酿无数个日夜的向往,终于落笔成笺,他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信仰!”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中闪过一道耀眼的光亮。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让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两年后,成为正式党员的那天,面对党旗宣誓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辈子最光荣的时刻,心跳得像打鼓,心里就一个念头:跟党走,报党恩!”
建设征程中的坚守奉献
成为党员后,李树德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曹村区供销社并入德州市(今德城区)商业局后,李树德随之到商业局当会计,后又调到商业局企业科负责统计。岗位在变,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未改变。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李树德夫妻二人都有正式工作,他找妻子商量:“咱是党员,得作表率。”妻子没有犹豫,主动放弃供销社的工作,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夫妻分居长达11年,直到1971年才结束这种状态。那些年,妻子既要顶起田间地头的农活,又要照料一家老小,过度操劳落下病根。“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她。”想起妻子,老人的声音低沉了许多。
百货公司、烟酒公司等“八大公司”相继成立后,李树德调任烟酒公司人事股长。后来,德州市第一副食厂成立,他调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兼任主管。
“那时候啥都要指标,没材料厂房就建不起来,工人就没活干。”他带着同事们白天跑部门,晚上写申请,最终把厂房建了起来。为了协调建材,跑遍了大小公司,几十次上门沟通,磨破了嘴皮。
有一回,厂里需要一台锅炉,经四处打听,得知山西大同有一家工厂出售,他和同事星夜前往,到了之后才发现是一台煤炭粉碎机。与厂里负责人沟通后,大费周章运了回去,最终并没能解决问题,后又辗转多地才买到锅炉。聊起这段乌龙插曲,他不禁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做事情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几道弯儿是寻常事,多想办法多尝试,总能解决。”
德州市糕点厂成立后,李树德任工会主席,直至1988年退休。
岁月沉淀下的家风传承
退休后,李树德把所有精力都用来照顾生病的妻子。他每天给妻子擦身、喂饭、按摩,像照顾婴孩一样细致。后来,妻子病重住院,75岁的他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子女提出要轮流陪护,他总是摆摆手:“我照顾她这么多年,她的习惯我最清楚,你们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吧。”
“父母一辈子互敬互爱,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女儿李文霞回忆,2002年母亲去世时走得很安详。
客厅显眼处摆放的“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被擦拭得锃亮,那是李树德最珍视的荣誉。他的女儿李文凤、李文霞,孙子李剑,外孙女王芊奕都跟随他的脚步,先后入党。
奖章旁边,是一张全家福。在李树德的影响下,这个四世同堂的16口之家,处处透着和睦与温暖。二儿子李文斌40多年来与父亲同住,照顾起居无微不至,从未与兄弟姐妹起过争执;每到周末,子女们都带着水果、点心来看望父亲,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谈新闻时事,拉拉家常;几个孙辈也轮流来看望老人,陪他聊天解闷。
“咱们家没什么大道理,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李树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朴素的家风,早已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血脉之中。
谈到长寿的秘诀,李树德笑道:“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