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家庭周春华一家三代——64载守护乡亲健康

□本报记者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杨玉娟 刘倩

收拾诊室、整理药材、核对药方、调配中药、接待患者……8月12日早晨7点,德城区二屯镇永和村的周春华一家就忙碌起来。今年83岁的周春华,带领全家三代人扎根乡村64载。从1961年煤油灯下问诊的赤脚医生,到如今获评“全国文明家庭”的杏林世家,他们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仁心仁术,为乡亲铺就一条温暖的健康之路。

1961年寒冬,师范毕业的周春华目睹乡亲缺医少药,毅然弃教从医。煤油灯下苦读医书,自行车轮碾过霜露,无论昼夜寒暑,24小时随叫随到。丰乐屯村的一位运河护堤员半夜哮喘发作,他立刻赶去针灸;一名村妇分娩时大出血,情况凶险,周春华边救治边联系医院;一个少年不慎被镰刀割断了舌头,他连夜骑行15公里施救……“要不是急症,谁半夜来请医生啊,人命关天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他经常和妻子陈振芝这样说。妻子心疼周春华,伺候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尽量少让他操心。

有一次,周春华去林庄村看病,近十公里路,他把自行车蹬得飞快,到了村里,病人家属被远远甩在后面。看完病没歇脚,他又赶去堤岭村,那里还有病人等着。这样一天跑几十公里、赶好几个地方,对他来说是常态,“幸亏那时候年轻,熬惯了,不怕熬。”

1972年一个大雪天,周春华深夜12点多才到家,就着剩菜泡了个凉饼子当晚饭。不管多晚,他从不在病人家吃饭:“家里有病人已经够闹心了,咱不能再添麻烦。”

2005年,周春华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近些年,乡村医疗条件改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治未病”上。诊所墙上贴满健康知识海报,书架上整齐摆着疾病防治手册、医学杂志和养生书籍。“周大夫看病能治身更能医心。”村民们这样评价。问诊间隙,他总爱和患者拉家常,用地瓜干和细粮比喻中西医结合,拿春耕秋收讲解慢性病调理。“在村里看病要有乡土味,更要有人情味。”这句朴素的行医哲学,让他半个多世纪接诊从未产生医患纠纷。

在周春华的影响下,3个儿女也选择学医,当了村医。长子周少林从医已有31年,在当好村医的同时,2019年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不仅建立健康档案,守护村民健康,还带领全村发展致富。二儿子和女儿在附近几个村的卫生室续写着仁心故事。“孩子们成家后,儿媳和女婿也跟着学习,考取了相关证书,获得行医资格。”周春华言语中满是自豪。如今,他的孙女也选择了护理专业,“三代人接力,一起给乡亲们看好病,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乡村医生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周少林表示,会继续好好服务村民,把父亲毕生热爱的事业传承下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