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尚德社区百余位银龄志愿者——以书为媒 邻里互助传温情

□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韩哲张凤帅

8月1日早上8点半,在德州天衢新区尚德社区活动中心,68岁的高素娟和伙伴们翻开书本,《可爱的中国》的诵读声响起来。

7年前,高素娟和几位老姐妹第一次聚在活动室读书时,没人想到会将诵读习惯坚持至今。每周一至周五,这个银发阅读会的琅琅读书声,成了社区最准时的晨钟。

“一天不读,心里就空落落的。”63岁的张桂琴说。从最初的3人读书小组,到如今已衍生出编织队、舞蹈队、模特队等100余人的多个志愿团队,其中,银发阅读会成员有30余人,平均年龄65岁。2023年,“德州市全民阅读推荐组织”的牌匾挂上墙,这是对坚持诵读最朴实的肯定。书页翻动间,文字的力量在流淌。朗读声不仅唤醒了社区的晨曦,更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邻里文明。

2019年起,银发阅读会开始活跃于社区文化节、邻里节,自编自演的朗诵、戏剧、小品,让欢笑声充盈街巷。她们用才艺为社区注入活力,也吸引着更多居民加入。

2020年,阅读会又孵化出模特队与舞蹈队,每周雷打不动排练,让活动中心生机勃勃。曾经安静的楼道,如今常飘出排练的歌声;曾经陌生的邻居,因同台演出成了老友。

阅读会的温度,在一针一线中不断传递。2022年,20位“爱心妈妈”日夜赶工,为山区困境儿童织了15件厚毛衣。这份温暖催生了爱心编织队。2023年12月,编织队扩大至70人,70件毛衣被送到本地留守儿童家中。如今,每周二下午的编织技能培训已成固定项目,2024年初,爱心编织队获评区优秀志愿者团队。

阅读会成员的身影,还出现在调解席前。2019年,她们赴齐河、禹城学习婚姻调解经验后,转身成了社区“和事佬”。每周三下午,成员们轮流坐在德城区婚姻登记处,用耐心化解夫妻心结。6年间,成功调解离婚纠纷百余起。邻里间的噪音、财产纠纷,她们同样出面化解。

“阅读是生命的光,服务是脚下的路。”高素娟的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她们在书页之外,开辟了更广阔的舞台。

“她们不是被服务的对象,而是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尚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在这里,银发阅读会开创了“银龄智库”新模式:文艺骨干组成文化顾问团,调解能手进入邻里议事会,编织队牵头公益项目孵化……这群老人以书为媒、以情为线,编织出一张覆盖矛盾调解、邻里互助的温暖网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