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头、引纱……在智能化生产设备间,李瑞瑞自己管理4台机器
开展日常培训,提升员工操作技能
与同事一起研究生产设备参数设置
快速接头保证生产效率
□本报记者路龙帅 本报通讯员李月 摄影报道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德州蓝天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操作工李瑞瑞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从双手磨出血泡的学徒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今年29岁的李瑞瑞用11年时间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密码。
2014年春天,18岁的李瑞瑞走进纺织车间。第一次拔出纱管时,她真切体会到纺织工艺的精微:“拔管技巧不对,几分钟就能将手磨红;接头动作不连贯,常被高速旋转的锭子带得踉跄。”
这个倔强的姑娘当即立下誓言:征服这些钢铁伙伴。从此,李瑞瑞开启了“白班练实操、夜班研理论”的淬炼生涯。她把每台机器当作并肩作战的战友,将每次轮班视为技能考场,让每个操作动作刻进肌肉记忆里。这份执着很快得到回报——在新工操作运动会上李瑞瑞斩获冠军,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2015年,在备战德州市技能大赛期间,李瑞瑞创新简化操作流程,突破“快速接头”技术瓶颈,将接头标准动作减少1项,使接头速度提升20%。这项改良让她工作仅一年就站上市级领奖台,收获首个“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李瑞瑞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王晓菲的入室弟子,开始系统研习棉纺工艺理论,并考取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大专文凭。2018,李瑞瑞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实现了从“熟练工”到“技术尖兵”的转变。
工作11年里,李瑞瑞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
“纺织工人的手,既要穿针引线,更要驾驭智能设备。”李瑞瑞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随着车间智能化改造推进,她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生产力。
面对新型设备与传统操作法的适配难题,李瑞瑞带领团队录制300余个操作视频,分析2000多组数据,首创“双定位接头工作法”,将接头动作从7步简化为5步,生产效率提升30%。
针对段彩纱生产中频繁出现的拔管生头难题,李瑞瑞创新使用单面巡回,配合生头法,使看台时间缩短40%。这项技术革新,现已成为公司承接高端订单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数字化车间里,李瑞瑞凝视着屏幕跳动的生产数据感慨:“我们这代产业工人是幸运的,既有老师傅传帮带,又能参与智能制造转型,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