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大通手纺手工发酵面第九代传承人王富林——匠心坚守 只为做一碗好面

王富林制作大通手纺发酵面

大通手纺产品

□本报记者曹清本报通讯员庞占英

面条,是北方地区常见的主食。在禹城市,有一款面条曾令康熙皇帝念念不忘。近日,记者走进德州市锦盛园食品有限公司,对这款传承了300多年的面条一探究竟。

“据《禹城县志》记载,康熙皇帝南巡下榻禹城县城内大通客栈,食用客栈掌柜自制的手工面条后大赞不已,遂于其六十大寿时钦点此面,并亲题‘大通手纺’。第五代传承人王尚贤携家眷返回伦镇城子坡村,后在县城开设大通手纺面馆。”锦盛园食品总经理王富林如数家珍。

今年48岁的王富林是大通手纺手工发酵面第九代传承人。2005年,在恪守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对手工发酵面制作工艺及产品配方进行了改良创新,研发出了新一代发酵型手工面。2008年,创办德州市锦盛园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手工发酵空心面研发、生产与销售。2017年,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办了大通手纺发酵手工面面馆。目前,面馆在江苏泰兴、河北张家口等地都有加盟店。

和许多企业一样,锦盛园食品也遇到过发展瓶颈。由于销售渠道狭窄、销售形式单一,尤其是机制面的社会化推广,让企业发展止步不前。如何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寻求突破,成为王富林面对的一个新考题。

“我们积极主动打响品牌推广营销战,通过相关媒体和平台,将大通手纺制作工艺传播到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感受到老字号的魅力。”王富林介绍。大通手纺发酵面的制作技艺复杂,其核心工艺在于和面时添加老面(现结合酵母)进行5次醒发,发酵长达6小时。先后经过配料、和面、揣面、切面、盘条、搓条、纺面、分扦、发酵等18道手工工序,其中最检验功力的环节就是纺面,要求“纺面若丝”,这一环节决定了成品面条的粗细、均匀度和成品率。纺面如同纺线,将细长的面条以“8”字形缠绕于面扦上,如果力度过大面会断,力度过小面会变粗。每一根面扦长为60厘米,缠绕在上面的面条严格控制在60股至65股之间。

通过该技艺制作出的面条色泽通透、细如发丝,只需煮1分钟便可出锅食用,口感柔润爽滑、麦香十足,易消化、易吸收,是中老年、婴幼儿、孕产妇及肠胃不适人群的首选健康食品。目前,大通手纺产品有五谷杂粮养生面、原味麦香面、果蔬面三大系列40多个单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及东北三省的大型超市。此外,还与北京物美、长春欧亚、银座、盒马等知名卖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20年,锦盛园食品与禹城市庆旺蔬菜专业合作社、兴杰农机专业合作社、吴多霞家庭农场联合成立了大通发酵面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成为集发酵空心面加工、面品销售、面馆加盟、优质小麦种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技培训等于一体的经营联盟,形成了“基地+工厂+销售+终端面馆”的小麦发酵面全产业链模式,带动了千余农户增收。

凭借多年的匠心制作,大通手纺发酵面制作工艺入选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手纺手工发酵空心面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王富林被评为德州市优秀非遗传承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