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5分钟让孩子活力绽放

车横

课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这个新学期,德州启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

一段时间以来,“把课间还给孩子”是社会共同的呼声。但现实中,一些学校担忧人均活动场地不够,更多学校则担心出现人身安全问题,总之一个“怕”字——怕孩子出事、怕家长闹事、怕事后追责,于是课间被无情挤压,甚至出现了“圈养”模式。这无疑遏制了孩子们的天性,更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德州推行课间15分钟,确保学生每天活动不低于2小时,正是对这一问题坚决有力的回应。这不仅仅是课间和运动时间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把奔跑的权利还给孩子,让生命在运动中绽放。

当课间铃声响起,校园瞬间变成了沸腾的乐园。篮球场上矫健的身影、跳房子图案前此起彼伏的欢笑、“穿越火线”中默契的团队协作……这些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场景,勾勒出教育最珍贵的底色。有老师直言:“运动后的课堂,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是装满了星星。”

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虽是“小切口”,但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的目的不是生产标准化的零件,而是培育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唯分数论”早该寿终正寝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每一颗种子的萌发,用阳光雨露滋养生命自然生长。

这场“微改革”也在重塑着教育生态。从新湖南路小学的“角落游戏区”到湖滨北路小学的“无道具版课间新游戏”,从康博小学的“师生互动游戏”到天衢东路小学的“三国攻防战”,各校因地制宜的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教育景观。这种差异化实践恰恰证明,好的教育不需要统一模板,关键在于能否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潜能。

事实也证明,只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拿出行动,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可以把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没什么可怕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担当的教育应敢于直面挑战,善于化解风险,而不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绝对安全”。

瞧,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这或许正是这场育人改革最深远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奔跑中感受风的形状,在跳跃时触摸天空的高度,让成长的足迹永远印刻着阳光的温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