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丰富多彩的“闹”元宵活动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道出了节日的欢腾与热烈,也“闹”出了团圆与喜庆,更预示着新春的新开端,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闹”是传承已久的中华文化基因。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随着“太初历”的制定,元宵节的庆祝习俗开始逐渐成形。后世道教“三元说”中,正月十五被赋予天官赐福的寓意,民间因此燃灯庆祝,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正月十五还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通过闹元宵来期盼家庭和睦、幸福安康。此外,古代人认为燃灯篝火可以驱邪避祟、祛病消灾,元宵节各种热闹活动也成为祈求新年平安吉祥的重要方式。从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到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有生动描述。岁月流转,元宵节的“闹”,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文化深厚历史的载体,映射出中华民族对团圆、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闹”的是喜庆氛围,“热”的是传统文化。威风锣鼓、九龙闹春、抬花杠、弹鼓舞、跑驴……2月9日举行的德州市民俗大赏闹元宵活动上,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营造了节日的热闹氛围。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一直有宵禁的政策,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祭祀“太一神”的日子,宫廷张灯结彩,百姓祈福迎祥,到了唐代,元宵节从宫廷走向民间,开始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走出家门,打破日常的束缚,自由交流与互动,舞龙舞狮、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欣赏节目中感受节日的喜悦。如今,元宵节赏灯会、猜灯谜、逛庙会等也成为人们闹元宵的重要形式。山东,济南天下第一泉迎春花灯会已至第四十四届,与德州董子文化街庙会、台儿庄古城新春灯会等一同,成为周边游客熟知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这些灯会和庙会,将“闹”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的窗口。
“闹”出新年精气神,开启干事创业新航程。月圆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元宵节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人们通过闹元宵的舞龙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元宵节月圆之夜,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元宵,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点滴和新一年的期待。那甜甜的馅儿,糯糯的皮儿,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田,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忙碌于工作的上班族,都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团圆的力量。这些温暖和力量,激发出人们新一年的精气神,为新一年的干事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