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幸福感爆棚



□张明昭

1月20日上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5年山东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求实效。办好20项重点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倾听百姓心声,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要求我们要将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2024年,山东扎实推进重点民生实事,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异地就医流程繁琐、结算不便,积极推进异地就医“跨域通办”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支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每一项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改革惠民、改革为民,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真事。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大我”之中,把关乎百姓利益的每件事情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人民群众的事办满意。

汇聚群众智慧,将难事办易、将易事办优。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民生福祉是衡量幸福的重要标尺,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改善方面持续发力,让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近年来,山东在民生支出方面保持高投入,占比保持在80%左右,这一高投入体现在各个领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党员干部要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改革着力点和切入点,做到困难面前“不撂挑子”、矛盾面前“不捂盖子”、挑战面前“不掉链子”。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群众参与改革方案的实施,让改革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好“问策于民”的小学生,主动向群众请教,让沾土气、冒热气的“土方子”成为推动改革的“金钥匙”。

共享改革成果,把民生抓牢、把福祉谋深。 改革,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一项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2025年,山东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求实效,高质量就业托起群众幸福生活,不遗余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更暖心,持续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民生实事。各级各部门要始终保持细心和耐心,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把群众的每一个关切都当作责任来扛,让改革成为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让群众在改革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对准民生短板、薄弱地区、弱势群体,让群众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人。要构建改革成果共享的良性闭环,做到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全力以赴把民生实事一茬茬推进、一项项落实、一件件干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格爆棚。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