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近年来,山东在全国发展中肩负着大省挑大梁的重担,民营经济挑起了全省经济的“大梁”。民营经济强势崛起,让大省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改革更有动力。截至目前,山东全省实有民营经营主体1441.9万户。50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反超广东拿下全国第二;59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仅次于浙江、江苏,位列第三。
这是山东民营经济的实力证明,也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所在。山东是如何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民营经济不断“强筋壮骨”、枝繁叶茂的?
打造护航“盾牌”,营造“安商”暖环境。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感受最直观。山东省出台《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4.0版,分20个领域推出170条具体改革举措,直面解决问题,明确“干什么、谁来干、什么时间干、干到什么程度”,在全社会营造“安商”的浓厚氛围;德州市印发《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若干政策措施》,共8部分、40条措施,条条直抵民心,条条送至企业家心坎。一系列护航“盾牌”,引导、护航民营企业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定好位、强信心、立潮头。各地市不断推动重点工业行业放量生产,开展产业链群融通创新对接,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推进“升规纳统”,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等等。山东省“一揽子”政策发力显效,“盾牌”越做越实,护航越来越有力,给各类市场主体吃上“定心丸”“安心丸”,让企业家们行稳致远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注入改革“活水”,培好“兴商”厚沃土。培好厚沃土,才能花满树。山东不断以改革厚植“兴商”沃土,拉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量条”。比如,山东省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围绕企业开办、准营、运营、退出等全生命周期,对涉及多个事项的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等要素进行梳理再造,以改革提效能;德州市实施“育苗、培优、夯基、成荫、护林”五大工程,推出“信用+承诺+容缺”三联动极简办改革,容缺受理提前办,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以“活水”润沃土,优渥的“兴商”沃土成为山东发展民营经济的“金名片”。上半年,工信部、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以237家上榜企业的总数成为单项冠军第一省,德城区有101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改革“活水”越蓄越足,兴商土壤越培越沃。
激活服务“引擎”,擦亮“惠商”好品牌。以惠促进、以进促稳。在山东,不仅有安商“硬措施”,还有惠商“暖政策”。比如,全面推行“开办即开户”,打造企业诉求“2115”快速处办品牌,惠企一站直享、服务一站直达、诉求一站直通。再如,德城区打造的“诚易办”惠商品牌,获《中国改革报》推广。不仅如此,各级卫健部门创新“政医企”联合体,开通24小时健康服务专线、建立企业家健康档案、发放健康绿色通道卡、实行“点单式”健康呵护;检察机关还推出“检察官+首席服务官”包保企业制度,实行“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有平台“安商”、有团队“护商”、有措施“暖商”,更有服务“惠商”,让在鲁企业安心投资、放心创业、舒心发展。山东不断为企业搭台子、优服务、解难题,实事好事都办在心坎上,在擦亮“惠商”品牌上深耕细作,真正让市场主体“长得住”“育得多”“活得旺”。
发展出新题,改革写答卷。山东民营经济“繁花满树”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如何持续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拼搏实干是关键,让我们行动起来,安商、兴商、惠商,为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局面贡献新力量。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政法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