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山东手造走上国际舞台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2023年11月1日,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就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工作向媒体吹风时,为安理会成员准备了一份纪念品——鲁班锁。
鲁班锁,民间也称孔明锁、八卦锁。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这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这是一种三维的拼插玩具,内部的凹凸部分啮合,十分巧妙。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叫《墨子》,详细记载了鲁班的智慧和贡献,被后人称为“班墨文化”的起源。
今天,木工师傅们仍在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等,据记载都是鲁班发明的。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研制出来的。这些做工精细的工具,就是今天看来也是“完美无缺”,技术含量很高;每一件工具,都体现出“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崇尚科学、心系百姓、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班墨文化”内涵,奠定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基础。
2500多年过去了,“班墨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植根于齐鲁大地,染红了“工匠精神”这面大旗,不仅风展如画,也走进了新时代的行行业业。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哪一行哪一业,都离不开“班墨文化”、“工匠精神”。弘扬“班墨文化”、“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做事一丝不苟、忠于职责、认真严谨、勤奋努力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班墨文化”、“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敬业,用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把理想和追求,刻在自己的岗位上,写进自己的工作中,努力争做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省级工匠”、“市级工匠”。
弘扬“班墨文化”、“工匠精神”,就是要塑造“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就是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对每一个零件都要精心打磨,对每一个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对每一件产品都要追求完美。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总能不懈怠,总能“在状态”,总能保持精神饱满。
弘扬“班墨文化”、“工匠精神”,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鲁班生活在2500多年前,那时候他就创造出了鲁班锁,以及木匠用的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等,全在创新。新时代的“班墨文化”、“工匠精神”,更应该追求突破、追求创新,让技术含量更高的“鲁班锁”,“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等新发明新技术,叫响中国,领先世界。
作为班墨故里的后人,齐鲁儿女有责任传承墨子和鲁班崇尚科学、寻求真知、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高贵品格,有责任担当弘扬“班墨文化”的使命,有责任让“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切实担起新时代产业工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作者为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