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来之不易,红色基因要代代传下去”

昔日盐碱地已成新粮仓

青年学子在严务乡红色记忆展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马俊良郭珊珊

7月8日午饭时间,庆云县严务乡柴林庄村助老食堂里饭菜飘香,陆续有老人前来用餐。他们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食堂对面,是村民石金超自筹资金建起的“红色博物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见证了柴林庄村的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

柴林庄村位于庆云县城东北,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地碱水咸,与周边的关家等多个村,过去被人们称为“十八苦村”。村穷志坚,抗战时期村里有1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8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刘格平、王之翰等40多位将领在此工作生活。《烽火报》印刷厂、冀鲁边区四分区兵工厂都在这里驻扎,宣传革命思想,生产武器弹药。柴林庄村是我党在津南鲁北地区活动最安全的地点之一。

今年59岁的石金超,从小听村里老人讲战斗英雄的故事长大,从崇敬到感动,再到成为一名柴林庄村红色历史挖掘者。他自筹资金,历时5年,走访30多个城市,收集红色书籍500余册,整理文字超40万字。之后,在严务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帮助下,建起柴林庄村“红色博物馆”,义务宣讲红色历史。

翻开《庆云县革命英雄名录》,柴林庄村“一门双烈士”的故事广为流传。石长海、石长道两兄弟都是中共党员,多次参加武装斗争,均出色完成任务。1942年,兄弟俩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红色柴林庄,革命英雄地。胡文选、胡玉兰“父子双烈士”,张凤来、张振山“兄弟双烈士”,还有“钢铁战士”郑铁桥,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广为传颂。2018年,乡里在华材希望小学建起严务乡红色记忆展馆,陈列抗战珍贵照片和烈士遗物,现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

“好日子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烈士遗志,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柴林庄村党支部书记冯辉说,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深知只有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才能建设好家乡,致敬烈士。

在英雄事迹感召下,柴林庄村党员群众一起斗盐碱、兴产业,努力改变穷苦面貌。近年来,村里大力开展盐碱地综合整治,实施“五增+五减、小田变大田”行动,增施有机肥,村集体领办土地合作社,探索“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托管服务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走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农业之路。今年夏收,全村小麦产量亩均突破1000斤,创历史新高,昔日盐碱地上的“十八苦村”成了新粮仓。

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变为现实。在村集体领导下,柴林庄村修公路、装路灯,建起文化广场和助老食堂,村里80岁以上老人都能到食堂免费吃饭。扶贫助学、文化惠民、孝老爱亲,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引领着好村风。

“每年清明、国庆等重要节日,我们都要组织党员群众为烈士扫墓、献花,到红色记忆展馆给年轻一代讲英雄的事迹,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冯辉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